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院士朱英国:一部手机用多年 剩饭剩菜必打包

2013年01月31日 19:4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时近中午,走进朱英国家,感觉冷飕飕的,室内温度只有10摄氏度。客厅里有一台空调,用花布罩罩着。“除非很冻的雨雪天,冬天很少开空调。”朱英国的老伴徐小梅对记者说。

  这套四室一厅的房子,是10多年前武汉大学调配的教师公寓,朱英国夫妇和女儿一家住在一起,房子没有精装修,显得比较老旧。旧式组合柜上放着一个10多年前买的彩电。家具磨损得厉害,不少地方都掉漆了。

  74岁的朱英国是我国著名的植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培育的红莲型“珞优8号”水稻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比一般种子的亩产量高出近100公斤。

  这天中午,老伴走亲戚回来未来得及做菜,朱英国拿出手机给女儿打电话,让她从学校食堂买点菜回家。记者看到,他手机键盘上的数字已经不很清晰了。“手机是五六年前买的,还挺好用的。”朱英国笑着说。

  中午的饭菜是菜苔、萝卜和鱼块,一荤两素。朱英国生活相当简单,每天步行上下班,不出差就在实验室里,很少去外面应酬,下班了回家简单吃点饭,有时忙起来就在办公室吃盒饭。

  朱英国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饭可以吃好,但不能浪费。虽然我国粮食“九连增”,但也经不起浪费。

  朱英国生长于大别山区罗田县农村,家境贫困,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忍饥挨饿,又一直从事水稻育种研究,这让他深知“粒粒皆辛苦”,更注意珍惜粮食,反对浪费。

  满头白发的朱英国表示,“培育、推广一个增产新品种,要花10多年的时间,很多科技工作者为此耗费心血和青春。水稻到了今天的水平,再增产就更难了。”

  朱英国的衣着也很朴素,脚上一双棉皮鞋还不到200元,是老伴3年前买的,擦上鞋油也不见光亮。他至今没有买车,上下班走路,到附近的地方开会也是步行、骑车、坐公交。他住在5楼,办公室在3楼,上下楼梯毫不费力。他说爬爬楼、走走路,少乘电梯能锻炼身体。

  在朱英国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一排书柜、两张旧沙发,办公桌上堆满了书。隔壁是他的实验室。学生秦克周说,朱老师平时的生活、工作作风值得学习。每次下乡去种植基地,他一下车就直奔田头。朱老师总是说,条件改善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

  秦克周介绍说,每次朱老师请大家吃饭的时候,吃不完的东西都要求打包带回去,这已在团队中形成风气。“以前我们觉得打包有点丢人,现在只要有剩菜剩饭就会打包回去。”

  谈及粮食浪费现象时,朱英国表示担忧。他说:“现在水稻、大豆等品种还需要进口,我们真的是浪费不起。”(俞俭、王贤)

【编辑:姚培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