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端餐饮经历转型阵痛 放下身段求突围

2013年04月10日 11:41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大气候下,高端餐饮遭遇“寒流”。如何走出困境,成为当下众多高档酒店必须面对的经营难题。放低身段,瞄准大众的转型能否成功?记者调查发现,对于前期经历无序扩张的高端餐饮行业来说,转型之路依旧会面临阵痛。

  营业额同比下降三成

  “人真是少太多了,以前下午五点多停车场就会陆续有车开来,六点半以后很难找到车位,可现在都这个点了才上几个人。”4月6日晚7时左右,闽江路一家高档酒店停车场,负责泊车的刘师傅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偌大的停车场里还有一半多的车位是空着的。而这不过是目前岛城诸多高端餐饮行业的一个缩影。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背景下,公款吃喝得到遏制,高端餐饮直接面临客源大幅缩减的挑战。今年一季度,青岛市商务局监测的10户高端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下降30%左右。

  一些依赖政府、商务接待的高档酒店频发“退订潮”,让高端餐饮“寒意”更浓。“商务活动减少,本来预约好的又被取消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半以上的酒店都出现了退订现象,其中退订率在20%以上的企业超过10%,大多是高端餐饮和星级酒店。”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有的高档酒店中午的上客率仅有十桌,晚上最多也就是二三十桌。几百个员工围着几十桌客人转,连空调费都赚不出来。”

  放下身段求突围

  节俭风下,高端餐饮企业如何突围?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高档餐饮企业普遍放低身段,瞄准大众消费。

  “没有最低消费,客人消费多少就是多少。”“没有人均消费标准,也没有包厢消费最低标准。”……记者走访了岛城多家高端酒店了解到,大部分酒店已放低“准入”门槛。一家星级酒店的餐饮部经理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同期收入下降幅度以百万元计,所以该店餐宴单桌标准预订价一降再降,已经下降了50%。而且,根据消费者需求推出了个性化炒菜,可依客人口味进行调整,如果某个菜品点击率不高,客人提出意见来可以随时更新改进。”

  不仅如此,以往不愁客源的高档酒店也开始挖空心思拓宽客源。据了解,以前对新型促销手段不屑一顾的高档餐厅,也开始试水团购消费网络等手段。今年以来,“美团”、“糯米网”等团购网,也开始出现俏江南等高档餐饮的身影,有的团购价甚至低至三到五折。

  记者看到,香港中路一家星级酒店推出的团购,只要188元就能享受到原价577元的双人套餐,还有更多高端自助餐身价跌入百元以内。

  一家大型团购网站的客服人员透露,这些团购最早是从去年年底开始的,大多数集中在最近3个月,而且参加团购的高端商户有逐渐增多趋势。

  “倡导‘不浪费’,并非不消费。高端餐饮企业打薄利多销牌,在适应政策趋势及迎合消费者需求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在新一轮餐饮企业洗牌中赢得了主动。但这只是一个起点,贵在坚持。”青岛市饭店和烹饪协会会长牟华章分析说。

  转型面临尴尬

  困境中的高端餐饮自降身价迎合大众消费,但这样的“大众Style”到底能不能成为高档酒店突出重围的利器,依然难以料定。

  “高端餐饮虽放低姿态,但价格上和大众化餐饮比依然没有太多优势,可能在失去老客户的同时,没有吸引到新的客户,这种身份认同尴尬是高端餐饮转型的拦路虎。”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节约风暴只是引发高档餐饮危机的诱因,而真正的危机原因,应该是这两年在公款消费下催生的高端餐饮业的无序扩张。

  近三年来,青岛餐饮业投资加速,新开业的高端餐饮企业超过10家。但青岛市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都不是全省翘楚,实际消费力无法支撑如此之多的高档餐饮。即使没有节约风暴,高端餐饮行业也会在适当的时候迎接它的市场调整期,只不过节约风暴加快了这一时间节点的到来。

  因此,对于高档酒店能否通过向大众消费倾斜来应对危机,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高端餐饮一般选址都是黄金地段,人工、房租等成本相较大众餐饮更高,打‘价格战’显得力不从心。”从事餐饮业多年的李先生说,“例如,大众化餐饮主要依靠中央厨房的工业化生产,对厨师、服务员的要求不高,薪酬也偏低;而高端餐饮一直以口味取胜,转型中人工成本相对较高。”

  “况且,高档餐饮发展遇冷也与其自身的企业建设密切相关,一些高端餐饮企业过去不注重企业特色发展,管理技术较弱,仅仅依靠人脉关系来维持大部分营业额,如今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李先生分析说,对于高端餐饮企业来说,自身特色建设是关键。具有独特创意的主题餐厅是值得考虑的方向,比如德国的机器人餐厅、北京的漆黑餐厅等,很受年轻消费群体的欢迎。“当然,强调主题环境的同时,更要抓好菜品和服务,避免消费者一时新鲜过后就不再延续。”  □ 本报记者 白晓

【编辑:王珊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