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称去年武汉机动车排放颗粒物够市民人均1斤

2013年06月05日 11:10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0)

  2012年武汉机动车排污情况

  排放物 排放量 同比增长 汽车排放占比 黄标车排放占比

  氮氧化物(NOX) 4.84万吨 4.3% 96.64% 58.5%

  碳氢化合物(HC) 2.38万吨 3.9% 89.11% 48.3%

  一氧化碳(CO) 20.07万吨 4.3% 90.79% 43.4%

  颗粒物(PM) 0.49万吨 4.7% 98.20% 83.4%

  昨日,武汉市环保局发布《2012年武汉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及英文简本,首次向全社会公布武汉市机动车污染排放状况,武汉成为继青岛之后,全国第二个向公众发布《年报》的城市。《年报》显示,2012年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130万辆,机动车污染排放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机动车达134.4万辆

  黄标车排污过半

  据《年报》统计,2002年到2012年,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34.4万辆,约为2002年的5.6倍。根据预测,武汉机动车保有量还将以每年20万辆的速度不断增加,环境压力十分巨大。《年报》显示,汽车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重要贡献者。全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5.58万吨,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占到全市的31.1%。其中,颗粒物(PM)排放量达到0.49万吨。换言之,按1000万人口计算,武汉全市机动车去年排放的颗粒物(PM)够每个武汉人分到一斤。

  值得注意的是,仅占汽车保有量13.09% 的“黄标车”,其排放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颗粒物分别在机动车污染排放总量中占到58.5%、48.3%、43.4%、83.4%,“黄标车”治理成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重点。

  据介绍,自2010年7月实施环保分类合格标志管理以来,武汉共核发了925820张环保标志,其中黄标98602张,绿标827218张,目前已筛选淘汰了一批高污染排放车辆。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天然气及其他燃气车的比例仅为0.16%,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武汉现有15637辆出租车,虽然95%以上为油改气车,但由于仍使用汽油发动机,会产生由于燃烧不充分而造成超标排放及冒蓝烟现象。

  “黄标烧柴大货大客”成PM最大元凶

  以时下公众最为关注的颗粒物(PM)为例,其排放的主要车型为重型载货汽车、大型载客汽车、中型载货汽车。按车型分,重型载货汽车排放(PM)比例最高;按燃料类型分类,柴油车排放的(PM)占比更是高达99%以上;按环保标志类别分类,“黄标车”排放的(PM)占比83.35%。

  综合来看,在武汉,黄标、烧柴油的大货车、大客车,是产生武汉大气中(PM)污染物的最大元凶。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黄标车”污染治理是武汉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

  另悉,与2010年武汉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4.086万吨相比,去年武汉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总量增加了18.45%,主要由新车增长量较大、老旧车辆淘汰量小、油品品质不高等原因造成。

  明年起“无标”不能上路

  冒黑烟将遭罚

  武汉将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并逐步扩大黄标车限行区域和范围,严禁无标车上路行驶。

  自2011年起,武汉在一环线内实施黄标车限行,65套电子警察平均每天抓拍违禁通行黄标车200余辆;从去年起该市还开始安排10亿资金,用于淘汰更新现有的2968辆黄标公交车,去年已更新公交黄标车942辆,今年计划更新1000辆。

  去年起,武汉已组建专班在中心城区设立14个冒黑烟机动车整治点。今年3月起,开始对冒黑烟车辆录像取证并下罚单,截至上月已对836台车下罚单。据透露,从2014年起,所有机动车辆环检不过关都将无法上路,所有目前迟迟不主动缴环保罚款的车主,将无法通过未来的环检。

  一旦物价部门收费方案出台,武汉市将至少新建20个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每年对70万-80万辆机动车进行环保检测,预计私家车每台收费标准在70元-100元,每台车检测时间在10分钟左右。环保部门特别提醒,市民以后购买二手车要尤其注意车辆是不是黄标车,如果是黄标车会影响车辆正常使用。

  名词解释

  黄标车

  高污染排放车辆的别称,未达到国Ⅰ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或未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其贴的是黄色环保标志,因此称为“黄标车”。(记者严华)

【编辑:肖媛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