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莫让“人情消费”泛滥成公害

2013年06月05日 14:49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近年来,我省一些地方的“人情消费”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逢年过节,亲友婚丧嫁娶、添丁增岁、升学就业等,“人情礼”种类日益繁多且数额不断加码,人们越来越不堪忍受“人情消费”之重。更有甚者,部分公职人员假借“人情消费”之名,行收受贿赂之实。人情不以礼金多少论厚薄,尤其是在党中央明确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形势下,我们更应扬清激浊,打击歪风,弘扬正气,切莫让“人情消费”泛滥成公害。

  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适当的人情往来本无可厚非,它在沟通思想感情、密切社会关系、增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礼尚往来的精髓在于真情互递,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然而,近年来“人情消费”逐渐泛滥,用来传递真情的“礼”变得越来越庸俗化、铜臭味十足了。其一,礼金的价码不断攀升,很多人为了面子相互攀比,勒紧裤带、强装笑颜,甚至不惜举债送上一份份水涨船高的“人情礼”,“礼”正从人情的“调节剂”变成畸形的“人情债”。其二,送礼的动机越来越不单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如今的送礼者,相当部分并非真情使然,而是有所求而送、有所利而礼,“人情消费”下隐藏着的是钻营之术、谄媚之态。其三,送礼正成为腐败的代名词,礼金出自“公家”的钱袋,企业公关、政府招待不少是在“人情消费”的“遮羞布”下大行其道,其腐败之实昭然若揭。

  因此,“人情消费”泛滥,既加重了群众生活负担,又败坏了社会风气,不仅有违中华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也与公平公正的现代社会诉求背道而驰。时不我待,我们应当上下齐心,移风易俗,坚决刹住“人情消费”泛滥的势头。

  遏制“人情消费”泛滥,亟须易“民俗”。随礼金额、档次的不断攀升,物化了人际关系,异化了最可贵的人间真情。礼只是情的媒介,当前,我们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倡导重情轻礼的良好风尚,提倡勤俭节约,文明交往,恢复朴素纯洁的人际关系。逢年过节发个贺卡、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道声祝福,遇有红白喜事送束鲜花表达情谊,亲戚邻里互相帮助解决生活难题……如此“点到为止”,既不落俗套,又经济实惠,其情更真、意更切,这又岂是单纯的钱物礼品所能比拟的呢?

  遏制“人情消费”泛滥,更须易“官俗”。 手执公权者,对社会公德秩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民俗”的改变往往取决于“官俗”的更张。如果政府官员都能做到不以是否送礼、礼金是否丰厚来改变办事标准,不借乔迁之名向辖区单位和个人大量派发请帖,不借父母生日、子女婚嫁等时机大宴宾客……“人情消费”泛滥的现象纵然不会戛然而止,至少可以在公权队伍良好形象的影响下,得到明显遏制。

  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遏制“人情消费”泛滥开出了一剂强有力的药方,全省各地都应当以此为契机,在建立重礼仪、轻礼品,重情感、轻情面的人际交往关系上有所作为,认真从自身做起,全社会共同努力,树立文明简朴的社会新风,切实减轻人民负担,坚决反对腐败,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