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92岁农民“歌王”难舍乡村情结 抢救保护田山歌

2013年06月09日 13:23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近年来,因环境保护和新城建设的需要,金山卫镇的五六个村陆续被动迁。92岁的农民“歌王”王阿根,原来一直住在八二村,现在也被安置到了镇上一座小区里。但老人难舍乡村情结,每天总带着一帮80多岁的徒弟,前往附近村庄的老茶馆去喝茶、唱田山歌。

  村落消失了,农耕生活远去了,而知名的传人也垂垂老矣,在当地历史悠久的田山歌还会有将来吗?所幸,镇里及时发现了这位农民“歌王”,并由此展开了一项田山歌抢救和保护计划。

  “隐居”进城镇小区

  几天前,在金山卫镇的“绿地金卫新家园”小区,一场“四代同唱田山歌”文化活动正在老年活动室里举行。台下大多是动迁进城的昔日农民,而台上正在轮番演唱的有师徒四代,近十人,居中一位静坐着的矮瘦老人格外引人注意。

  终于轮到老人要演唱了。“主持人”刚介绍完,台下居民便欢呼起来:原来,这就是92岁的农民“歌王”王阿根,居然和大家住在同一个小区!老人不愿坐着唱,而是坚持站起来,与身旁拉二胡的徒弟交代一声,便开唱了。

  记者并不能听懂他唱了什么,因为歌词全是当地方言。但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牙齿虽然掉光了,声音也很苍老,歌声却格外悠远,有一种特别的穿透力。而且,唱着唱着,他原本有点隔离的表情,也逐渐生动起来:眼里放光,嘴角带笑,头随着节奏摆动,手臂动作也十分丰富……这哪里像耳朵已聋的九旬老人,分明是位年轻有活力的歌者。

  当地居民显然听得懂歌词,不时发出会心的笑,而老人因此也唱得更欢了。一曲结束,他竟和听众一起开怀大笑起来。接着,仍不坐下,又要唱第二首。金山卫田山歌第三代弟子、69岁的王海忠告诉记者,刚刚老人唱的是田山歌传统曲目《塔花经》,用12个月讲述了种棉花的种种情形,写实而活泼有趣,因而能够引起昔日农民的共鸣。

  58岁的听众沈阿姨说,这一次听了老王的演唱,她才突然想起来,自己小时候就看过他演出,而当地老人几乎都知道这位民间歌手。只是大家不知道,原来老王依然健在,而且也搬到了镇上小区居住。

  王海忠说,老人难得兴致高,几曲下来,浑身是汗。实际上,老人虽不在小区演唱,却几乎每天赶往附近一个村庄的茶馆去唱歌,因为那里聚集了一大批田山歌爱好者以及农民听众。老人认为,农村里有他的知音。

  曾经唱遍十里八乡

  记者第二次采访王阿根时,仍选择在小区的老年活动室。结果,老人一出现,就被不少居民发现了,大家跟随过来,最后达到了上百人。居民不时询问:“今天唱歌吗?”

  老人戴着礼帽,拄着拐棍,拎着一个袖珍版的小篮子,里面摆放了一个旧时大茶缸。原本说好不唱歌的,但看到居民热情高涨,老人便摊开一本工尺谱,拉起二胡,给大家演唱起来。王海忠说,老人不识字,歌词大多记在心里,他记录的工尺谱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谱,现在人们很难看懂。

  王阿根是海边的盐民,唱田山歌为世代相传,其父也是一名老艺人。1952年,父子俩还曾前往南京参加江苏省民间文艺表演,并获奖。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下乡采风,专门采访了歌手王阿根。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上海卷中,也有王阿根的照片,以及好几首代表歌曲。

  他的歌王名声,更多来自深厚的群众基础。年轻时,除了种田、晒盐,王阿根便和自己的演唱队到处去演出,几乎唱遍了周边的十里八乡。而其中,尤以正月里闹花灯最为热闹:每逢元宵,当地农民便自发组织起来,挂出各式各样的花灯,而附近知名的几个花灯队也赶来演出,有的踩高跷,有的扮演成白娘娘等各种人物,挨家挨户演唱过去……如此,要唱上一个月左右。当时,王阿根就在濮家门花灯队里。

  他们四处唱歌,并不为赚钱。王海忠至今记得,1964年,自己刚从学校毕业出来,跟随这些艺人参加了一次闹花灯演出,负责拉拉琴。花灯队挨家挨户地唱过去,歌词都是“盼个好收成”等吉利话,许多人家在门口摆出了礼品迎接,只不过大户人家的礼品丰厚些,而穷人家的少一些,基本是水晶饺、年糕、糖果等食物。这些礼品就是他们唱歌的报酬。花灯队后面,跟着一位挑担子的人,每在一户人家门口表演结束,他就乐呵呵地把礼品收进担子里去,绝不计较多与少。

  如今,与老王一辈的田山歌歌手,只剩下了他一个。而他自己的徒弟曾有10多位,现在均已是80多岁,其中一半也离开了人世。所幸,第三代、第四代出现了20多人,但也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

  抢救保护田山歌

  虽然田山歌在金山卫历史悠久,但近年来,随着一个个村落消失,人们劳作方式、生活方式的变迁,失传似乎已不可避免。

  在一次文化座谈会上,镇里有关负责人第一次听说了王阿根的名字,并表示“再不抢救田山歌就来不及了”。去年,金山卫镇正式启动田山歌抢救保护计划。

  王海忠曾在镇里当过10多年的文化站站长,对当地传统文化和民间艺人了如指掌。于是,他和一批文艺骨干共同承担起了挖掘、整理田山歌的任务。

  他们首先找到了关于金山卫田山歌的各种史料记载,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采风资料,以及金山文化馆在上世纪80年代录制的录音资料等。当地在多年前整理记录的20多首田山歌谱子,也被挖掘了出来。

  但要唱响原汁原味的金山卫田山歌并不容易。王海忠是位多才多艺的文艺工作者,曾创作发表过20多首歌曲。拿到田山歌的歌谱之后,他就尝试要将其唱出来。但他发现,照着谱子唱是不对的,根本不能唱出田山歌特有的味道来。因为,以前,人们是在田间劳作时唱山歌,见什么唱什么,随意性很大,有一定曲调,但神、情、腔更重要。

  王阿根演唱起来,更是独具风味。必须要“抓”住这种味道!于是,王海忠几次三番前往“歌王”家中采访,请他重唱了20多首田山歌的传统曲目,并请专业人士在现场录音、录像。如此,就把最珍贵的资料保留了下来。

  在深入走访中,他们还挖掘到了当地另一个田山歌门头——梁家班。老王唱的是田山歌小调,而这一派主要唱大山歌。小山歌适合在劳作间隙休憩时演唱,而大山歌更宽广、响亮,可在田里插秧时演唱,有人领唱,有人和唱。

  “不管是发音特点,还是曲调风格,金山卫田山歌与青浦田歌都很不一样。”金山卫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任杨明霞告诉记者,一方面由于地处海边,另一方面金山卫在历朝历代都是军事重镇,守卫人员多来自北方地区,当地方言融入了北方语系,所以金山卫田山歌发音高亢,后鼻音多,唱起来较粗犷、响亮,而青浦田歌十分软糯,更抒情、细腻一些。

  时尚男孩学唱山歌

  挖掘整理之后,就要全新呈现出来,让现代人认识并喜欢田山歌。为此,金山卫镇去年精心创作了一部田山歌大戏《生态音韵——金山卫·田山歌》,充分展现了金山卫田山歌的精华特色。

  这部音乐情景剧分“春播、夏管、秋收、冬日祭祀”4个部分,讲述了水稻的一生。每一部分,都采用了不同的田山歌经典曲目的调子和歌词,有的是原汁原味呈现田山歌,有的是进行了少量的改动,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单一唱民歌,可能会让人感到单调。因此,创作人员又在大戏中加入了舞蹈元素,比如洗衣舞、插秧舞、耥稻舞、花灯舞、草龙舞等,又唱又跳,呈现地方劳作和生活场景,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这一部大戏有50多名演员,其中10多人是田山歌演唱者。为了寻找歌唱演员,镇里文化部门可没少花功夫。最初,他们找了一些有专业基础的人士,比如学校里的音乐老师等,结果唱得非常好,但总感觉缺少韵味。必须要找最土的草根演唱者。最终,他们找到了大山歌一派的梁家班,请来了10位徒弟试唱。这些农民没有技巧,直接用“大本嗓”开唱,一张嘴,就带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只听一遍,主创人员就敲定了这批演员。

  现在,这部原生态的音乐情景剧已走进市中心,在剧院、大学、社区等场所演出多场,受到了广泛好评。同时,还将其录制成节目,在多种场合播放、推广。因为担心观众听不懂方言,在演出剧场和录制节目中都配了醒目的字幕,让田山歌更具有亲和力。而如今,金山卫镇的一些学校、民间乐队、社区文化点,也都在教唱其中的一段段歌曲,认为“好唱又好听”。

  与此同时,当地也开始不定期举办培训班,普及田山歌。现在,钱圩中学、钱圩居委会、张桥村都已设立了田山歌传承点,培养年轻一代的田山歌演唱者。让王海忠高兴的是,他曾去当地中学里上过一次课,教孩子们学唱田山歌,没想到,可能因为有方言基础,大家学得特别快,而且还蛮喜欢唱那一首《小舨梢》。

  作为田山歌的发源地,张桥村也已培养出了一批田山歌演唱者。记者来到该村采访时,正有10多人在村委会活动室里练歌。他们唱的是《耘稻山歌》,基本没什么歌词,不时出现 “呜哇”、“呜哇”的衬词,低音、高音、转音不停变化,虽不用话筒,但格外嘹亮。

  演唱者都是当地村民,最大的是75岁的俞阿婆,最小的则是24岁的时尚小伙徐益。小徐告诉记者说,自己学了一个多月,发现田山歌还蛮有味道的,有本土特色,但学起来难度较高,唱起来需要力气,要较劲。

  杨明霞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传承田山歌,目前他们正在编写田山歌教材,准备将其更好地推广到学校中,也有利于举办更多的培训班。此外,为让年轻人能亲近田山歌,他们还打算寻找更多的现代表现形式,探索是否可以将田山歌与广场舞、电声乐等结合起来。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