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探秘青岛不淹传奇:德国人百年前留“最牛下水道”(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6月27日 12:54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关键细节井箅子、雨水斗加速分流阻杂物

  除了独特而提前的设计被人们津津乐道,安光说,其智慧还体现在地上部分,地下地上两者是一个整体,而地上的智慧就体现在井箅子上。

  “在青岛老城区,这些井箅子在每一路段的排放密度,都经过了精心计算。如果某个地点的年均降雨量高,出现积水的概率大,那这里的井箅子就多,下水管也要粗些。”安光说,德国人在规划设计时,考虑了各个区域可能出现的水流量,规划设计了下水道和井箅子的密度。

  这样的设计简单,花钱不多,但效果立竿见影。此外,青岛市图书馆前馆长鲁海就曾介绍,德国人还设计了一种被称为“雨水斗”的机关。这种雨水斗横截面呈“h”形,雨水流入后,脏物被沉淀到左边的“斗”中,而质量较轻的雨水顺着右边的管道排走。如此一来,杂物容易清理,也不会造成堵塞。此外,这套管道在设计上带有雨水斗及反水闸,极少堵塞。在青岛,一提起德建下水道的妙处,老居民们都能津津乐道地讲出几条。

  焦点关注

  推广为何难?排水处:缺乏资金支持

  也正是这套排水系统,一直未经过大的改造。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这套系统所占全市管道长度的比例不足三十分之一,使城区内几十万人至今受益于这套系统。

  为何我们的城市不能采用这种技术?青岛市排水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说,从技术层面来说,排水处有这个能力,但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支持。

  “他们所修建的污水管道是根据当时二三十万人口的小城市设计的,这些都是由当时特定的需求特点决定的。随着青岛人口密度加大,原来的小洋楼变为了人口密度更大的高层住宅,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自然都比原来大了很多。现在的城市需求更大容量的排水设施。”工作人员说,“在这一块上,我们的技术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但是资金的投入可能是不允许的。”

  当然,“德国造”也不是无所不能。记者了解到,按照青岛老城区规划,这条排水沟足够应付大暴雨。但如今,青岛市区面积已扩展为1159平方公里。而新扩展的区域,是按照国内城市常用模式铺设的地下管线,达不到大雨量时的排水能力。延伸阅读21亿打造“共同沟”

【编辑:贾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