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同性恋者母亲:如果儿子去世遗产给他男友

2013年06月27日 15:1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吴幼坚是中国第一位公开透露自己是一位同性恋者母亲的人。 (资料图片)

  记者走进同性恋家长圈

  大部分父母深陷苦海也有人坦然接受:

  孩子“出柜”了,有些家长却感觉入了“柜”,陷入精神苦海。

  近年来,国内“同志”曝光率有所增加,孩子家长也逐渐走进公众空间。2005年,广州的吴幼坚女士成为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的母亲,8年过去了,中国同性恋者家长的生活呈现出怎样的状态?

  最近,广州一家酒吧主办了“广州同志骄傲月”的活动,一共有16位家长走向前台。但这些家长说,更多的同性恋者家长至今不愿面对现实,也不愿谈起“伤心事”。

  “你了解同性恋吗?你怎么看待同性恋?”炎热的街头上,广西的茉莉妈妈(化名)和她的女儿在对路人进行街头宣传。

  和茉莉妈妈一样,吴幼坚、轩妈妈、梅姐等“同志”母亲,在接纳孩子的性取向之后,在同性恋运动社群中常常抛头露面,现身说法。

  “坚冰”在融化

  “出柜”后母子无话不谈

  吴幼坚是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者的母亲。她回忆说,2009年1月4日,同性恋者亲友会在广州举办聚会,但“来的家长只有五六个。”愿意走到“前台”现身说法的更是凤毛麟角。

  当时在场的吴幼坚曾感叹道,“同性恋者常有孤独感,其实‘出柜’的同性恋者的亲人也是孤独的!”

  后来,这场聚会在众人的泪流满面中结束,随后,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也举行过这样的聚会,今年的聚会订在了9月的福州。

  “从今年开始,我们还会举办10次区域恳谈会。”同性恋者阿强告诉记者,相比4年前只有6个家长“单刀赴会”,“越来越多的家长接纳了孩子,并愿意走出来,这种改变体现了同性恋群体生存环境的改变。”

  部分“同志”家长态度由“不理解、不接受”转变为“理解、支持”,福建的同性恋者母亲“轩妈妈”心疼地说,“我们的孩子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身份,他们不是傻瓜,因为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轩妈妈的行动感染了深圳的董妈妈,现在,董妈妈把所有的业余时间用来做同志公益,召集、参加本地同志的活动,“儿子的‘出柜’反而促进了我们的亲子关系,我们之间没有了隔阂,无话不谈。看到为此闹矛盾的家庭就特别想帮助他们。”

  接受事实

  这就如左撇子和右撇子

  6月23日,广州烈士陵园的荷花开得娇艳欲滴,吴幼坚手持着彩虹旗,像往常一样跟同志孩子们讲“荷花摄影”活动的注意事项。

  这是吴幼坚举办的一次常规活动,来的大多数是男同,不少还是熟面孔。“他们喜欢这样的户外活动。”

  自2005年面对媒体以来,吴幼坚这8年,“过得非常忙碌而又充实”。但当时要走到公众面前表明身份,她还是“整整考虑了两天”。

  有人质疑吴幼坚站出来以后还能做什么,“我和儿子的故事总有讲完的一天,那我就必须不断学习,接触新的东西,才能走下去。”

  吴幼坚反对拿其他群体的负面作用来作比较,那不是真正的接纳,“如果你跟家长说,你看别人家孩子是智障,是残疾,也一样要接受,你看那么多的异性恋照样过得不幸福,生个同性恋孩子有什么问题,这样开导就有问题。”

  “同性恋和异性恋,就如同左撇子和右撇子。”在吴幼坚眼中,同志是缺少平等权益的正常人。

  吴幼坚担任同性恋亲友会会长已有三年半之久,通过亲友恳谈会,她接触与影响了很多同志家长。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与她联系的同志和家长更加不计其数。

  如今,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经常组织同志聚会、动员艾滋病检测,吴幼坚对大部分家长的态度并不乐观,不过她也保持着“能做一件是一件”的心态,享受公益的过程。

  开明家长

  只要孩子幸福快乐就好

  如今开明的刘妈妈,也经过了一个“开窍”过程。两年前,刘妈妈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虽然她对同性恋群体不排斥,但对同性恋还有很多疑惑,她主动给儿子打电话,建议他看心理医生。她也上网搜索信息,试图寻找答案。

  “当时找到了吴幼坚,我和她聊了几个小时,对同性恋的理解透彻了很多,所以花了比较短的时间就接纳了孩子。”刘妈妈的想法很纯粹:只要孩子幸福快乐就好,别人怎么想无所谓。

  阿斌(化名)的父母是一对农村家长,他和阿伟(化名)是一对情侣,两人生活在河北农村,他们一起养猪,日子过得很幸福。村里乡亲也都知道他俩的关系。有时村民明知故问,指着阿伟问“他是谁”,阿斌直接回答,“那是我爱人”。

  遇到阿伟前,阿斌曾痛失爱人,崩溃至极的他选择向父母出柜,寻求家庭的安慰。“没想到父母接纳了。”阿斌妈妈为支持儿子,向全村人宣布,“如果儿子将来去世了,遗产留给他男友。”为了让“亲家”妈妈也接受这对情侣,她主动找机会邀请对方跟她视频聊天,对方妈妈也生活在农村,最后接受了两个孩子。

  现实

  不接受的家长仍是大多数

  然而,并不是每位“同志”都有理解支持自己的家长,阿强坦言,即便接触到越来越多公开支持同性恋的家长,但不理解、不接纳的家长仍占绝大多数。

  王安(化名)来自西北地区,在广州已工作三四年。王安刚“出柜”两周,特别希望自己的母亲能接触其他同志家长,但“她一直在逃避,不愿面对这个话题。”

  得知王安的性取向后,母亲虽然没有与王安当面讨论这个话题,但她曾表示宁可王安不结婚生孩子,也不愿知道他是同性恋。王安说可以理解母亲,“要走的路还很长。”

  经常接听热线的董妈妈归纳,不能接纳同志孩子的家长,往往会把孩子同性恋的原因归结于“没教育好”、“学坏了”。

  李兵(化名)的父亲得知李兵在大连跟男友住在一起后,搬起行李入住李兵家,“要一直住到两人分手为止。”

  吴幼坚曾经归纳出“出柜”的十六字口诀:和风细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她说,这句话也同样适合同志家长、异性恋群体甚至整个社会对同性恋的接纳。-文/本报记者李华 实习生何丽丽

【编辑:贾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