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车主遇事故不敢“快撤快处” 信任危机怕吃亏

2013年07月01日 11:04 来源:宁波日报 参与互动(0)

  3年前,修改后的《物损交通事故自行协商和简易快速处理实施办法》实施,规定只要发生“人未伤,车能动”且车损在2000元以下的物损交通事故,都可以走“快撤快处”流程,以节省时间、避免引发拥堵。然而,“快撤快处”机制“叫好不叫座”。“快处”不易,“快撤”不敢,如何破局?前几天江北交警与来福士广场物业的合作,或许值得借鉴。

  四成以上事故符合“快撤快处”

  早晚高峰时段,道路上常有车辆刮擦小事故,为提高事故的解决效率,避免引发长时间的拥堵,交警部门出台了“快撤快处”机制。然而在实际中,“快撤快处”应用率不高。

  6月24日下午5时20分,在永丰桥东往西方向的桥中间,两辆私家车追尾了。事故的责任比较明确,车能动,人也没有受伤,完全可以按照“快撤快处”机制来解决。不过,这两位车主不但没有挪开堵着的车辆,还不报警,就直接在桥中间协商起车辆的赔偿事宜了。可以想象,晚高峰时段来这么一出,后方堵得有多少严重。

  “根据我们的统计,每天发生的交通事故,有四成以上是符合‘快撤快处’机制的,但真正用这个机制来解决的很少。”江北交警大队的翁警官说。

  信任尴尬导致“叫好不叫座”

  “快撤快处”机制遭遇的尴尬,与“信任危机”有很大的关系。

  先说“快处”不易。“快撤快处”机制虽然已经实施了3年,但真正了解处理流程的人并不多。当事人如果不是经历过几次事故的“锻炼”,要想“快处”还真不容易。因为不了解,所以车主不敢处理,怕自己吃亏。

  再说“快撤”不敢。发生交通事故时,绝大多数车主第一反应就是打电话报警,因为大家都担心责任分割不清楚,怕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所以,一定要等交警来了再处理。这里面凸显了一种信任危机,车主需要交警的权威或者可靠的“证人”来确保自己的利益。

  破局或可借助社会力量

  前几天,江北交警大队与来福士广场物业合作,尝试“雇用”保安来充当“见证人”,帮忙解决这类“快撤快处”事故。这或许可以打破“快撤快处”机制“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据了解,交警专门组织警力对保安进行专业培训,并人手一份配发《交通事故处理手册》;同时还与物业建立了“联动对接”机制,符合“快撤快处”的,物业先处理,解决不了就交警上。而物业方面,除了给每位保安配相机,以便随时取证外,还制定了专门的奖惩制度,来保障这项行动。物业经理说:“我们和交警合作,对各方都有利,我们解决了这种小事故,对交警来说节省了警力;我们保障了广场的秩序;而顾客节省了时间。”

  相关链接

  如何“快撤快处”

  发生交通事故时,首先报警咨询。如果确认可以实施“快撤快处”的,第一步是固定证据:把双方车牌号码、碰撞部位(痕迹)、事故地点拍下来,拍事故现场时最好是全景。

  获取固定证据后,将车移到不影响其他车辆通行的地方,如果需要保险公司理赔,打保险公司电话备案。之后,验证对方的驾驶证、行驶证、保险单是否过期。如果没有问题,双方填写“物损交通事故见证卡”后,约好24小时内到保险理赔中心进行处理即可。不必等交警、理赔员到现场。

  特别要提醒的是,在验证交强险时,如果发现车辆的交强险保在宁波大市以外的,必须报警请交警到现场处理。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