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称目前超2千抗战老兵通过民间力量受到照顾

2013年07月09日 15:34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一则“民政部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到养老、低保等范围”的消息,把一群耄耋老人的青春岁月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迥异的人生经历,他们连同他们所在的年代虽已渐渐淡入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他们身上镌刻着共同的历史印记——抗战!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对于几十年前的那段历史,人们赋予各种传奇,甚至神话,但却没有多少人能够记得他们的名字。正是这些生活在你我周围的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老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用自己的热血践行着抗日的诺言,他们各个经历传奇,但不是神话,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国家荣誉。

  这些抗战老兵均已耄耋之年,许多人身患各种疾病,生活困难。多年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得到民间组织及个人不同程度的帮助。据粗略统计,目前通过民间力量照顾到的原国民党的抗战老兵人数已经超过2000名。“我们寻访到的老兵或许还不到10%,更多的老兵依然在彷徨、在等待,或在偏远的乡村孤苦度日。”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表示。

  很多老兵已经故去,他们生前只想得到国家的承认,能有一枚小小的勋章就可以,但最后都带着遗憾走了。对于这份迟到的关爱,许多老兵表现得很平静,“我现在什么都不要,我只要国家承认我是抗战老兵,给我发枚功勋章就行,真正属于二战老兵的功勋章。”抗战老兵罗国忠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今天本版呈现的是几位生活在北京的抗战老兵的肖像。我们希望唤起读者朋友寻找发现更多的抗战老兵,听他们讲述那战火硝烟的峥嵘故事。(王广军 张继伟 程功)

高增

  高增

  1925年1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一)生于北平,1941年,他路见不平,赤手空拳打死了残害百姓的日本军官遭日寇悬赏捉拿,无奈加入国民党队伍,在抗日的主战场冲锋陷阵。因其右手天生六指,被弟兄们尊称为“六指英雄”。老人记得在广安门外、张家口等地曾与日军多次交火,一路打到山西,在洪洞、临汾、孝义、汾阳等地都跟日本人打过仗(应该是中条山会战后的地方战斗)。老人曾任国军61军69师X团3连连长,期间战斗国军死伤惨重,他所在部队因减员严重一次次整编。老人至今仍记得师长赵向智的名字,还记得继任的高师长(69师继任师长高玺波)。(每每与人说起当年战斗的惨烈,老人都会落泪。)

田庆平

  田庆平

  1922年出生,原籍安徽淮北宿县人。1937年应征入伍,经江苏宿迁到南京方山入战车营当司号兵,老人记得那时团长是杜聿明。1937年因前方战事吃紧,转移到武汉,后到湖南湘潭(与200师军史符合,1938年1月,该团于湖南湘潭扩编为第200师)。1941年左右老人去了云南保山。1942年第一次入缅,由于老人在后勤部队,没有随大部队走进野人山。回国没几天惠通桥就被炸了。至此就沒有回到200师。1943年经驼峰航线去了印度参加驻印军。1945年经中印公路中缅公路开车回国。抗战胜利后,接到去北平受降的任务,接收北平西仓库。内战期间曾随中央军驻防北新桥,留在北平过老百姓的生活。后来因为会开汽车,作为特殊人才进了石景山钢铁厂,即首钢。

李昭东

  李昭东

  原名李振声,1918年10月生于河北通县(现北京市通州区)。1937年9月,李昭东在汉口响应抗日到底的号召,赴上海嘉定县入伍九十八师。1943年在军部搜索连任中尉排长,在军部谍报队任上尉谍报员。1944年调到青年军二0二师,时任战斗防御炮连上尉连长。老人参加过长沙四次大会战,负轻重伤三次。由于屡立战功,获得抗日胜利纪念章和梅花奖章。

  马步先

  曾用名马胜云,1920年生于河北冀县。1942年至1946年,在安徽省怀太师管区司令部任少、中、上尉军需。1946年底,在军官总队办了退职手续。解放后分配到人大附中工作。1982年退休。“七七事变”时,他曾在卢沟桥上阻击敌人进攻。仅靠步枪和大刀,马步先和战友死守卢沟桥达20天之久。由于一些原因,记者未能与老人谋面,也许他不愿提及血雨腥风的往事。

赵振英

  赵振英

  1917年生人,籍贯北京。黄埔军校14期学员,1939年加入54军,1944年任中国驻印军第14师40团1营营长,后归辖新六军,亲历1945年8月湖南芷江的恰降仪式和1945年9月9日在南京的受降仪式。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抱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理念,赵振英解甲归田。后考入南京的一所化工学院,读完本科后分配在一家国营工厂任技术员,埋头工作,默默无闻。

平芸轩

  平芸轩

  1918年农历7月生人,原籍河南渑池县。1937年参加淞沪之战。1940年参加孙立人将军在昆明成立“青年抗战训练部”。1943年10月随孙立人将军进入印缅战线参加修建史迪威公路。1946年随部队改编至郑洞国部后调往长春。1948年10月随长春守军起义。解放后在北京制药厂、北京制药机械厂工作。老人现居北京,头脑清楚。(照片为家属提供)

【编辑:肖媛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