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多城内涝 媒体称地下排涝要有“看得见的监督”

2013年07月23日 14:05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入汛以来,多地出现强降雨,让一座又一座城市陷入内涝之困。专家建议,内涝敲响了警钟,必须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发展观念,纠正“重建设轻维护”的市政管理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新京报》7月22日)。

  每到雨季就“看海”,几乎成为近年来国内一大奇观。城市排涝工程的贫弱,很容易让整座城市漂在水中央。而住建部的十年规划能否成真,关键还在于各地对于这一庞大地下工程建设规划的执行力度。由于排涝等属于“看不见的政绩”,不少地方政府不愿多加投入,而热衷于用看得见的高楼大厦来装饰面子,这一陷入误区的政绩观如果不加以矫正,地方政府就会继续吝于对地下排涝的重视与改善。

  一个可能会被忽视的问题是,即使从中央到地方重新重视起地下排涝,但地下排涝属于具有高度科学性、规划性的系统工程,绝对不能陷入少数人拍脑袋的闭门决策,必须将权威科学的专家规划论证作为主导而不是装饰品。而地下排涝也不是给钱那么简单,几百亿的巨大投入撒下去,如何确保投入产出比,尤其是要谨防公共工程变成利益寻租者的唐僧肉,别让地下排涝变成一堆豆腐渣烂摊子。

  因此,排涝工程虽然是地下的,但规划建设过程必须走向地上,确保全面阳光化。要将地下排涝变为“看得见的监督”,对于地下排涝的全面规划必须导入专家论证和社会论证,地下排涝的公共财政预算须交人大审议,并且由审计机关定期审计,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工程的招投标要全程开放,杜绝各种猫腻的可能性,尤其是避免不合资质的低劣参与者,以及层层转包现象。工程进度要随时加以公开,有实质性进展,尤其是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更不能回避掩饰。工程的质量,也最终要真正成为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让治涝的成效让普通民众看得见、体验得到。

  要将地下排涝变为“看得见的监督”,而绝不是在封闭通道中进行。否则这一造福于民的公共工程,要么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要么可能会异化为扰民和害民工程,宝贵公共资源被浪费,苦了民众而肥了个别硕鼠。这在以往的环保等公共建设中早有前车之鉴,环保投入的增加没有带来环境质量的真正改善,反而出现了地方环保局长频频落马的反面案例,可见公共监督之手如果太短,那么腐败之手就会很长。 (毕舸)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