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访福建顺昌元坑美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食文化

2013年07月30日 10: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访福建顺昌元坑美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食文化
    1、“蒜燕底”材料。“蒜燕底”意即用蒜叶等炒粉条,作为“燕窝”的垫底。 林峥嵘 摄
    “元坑小胖蹄”菜肴。“元坑小胖蹄”是在闽菜“蹄包”基础上改良形成的另一美食。 林峥嵘 摄
    “元坑筷子面”是改良型的福州切面,因每根面条粗似筷子而得名,当地人也称“元坑粗面”,其面筋强、煮时不糊,吃时耐嚼,越嚼越香,隔餐翻煮味道更佳。 林峥嵘 摄

  中新网南平7月30日电 (张丽君林峥嵘)福建省顺昌县元坑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该镇始建制于三国,颇为有趣的是,说起美食当地村民们张口即来,似乎可以说上几天几夜。

  由于贯穿元坑境内的金溪历史上就是入闽的重要水运通道之一,其早期移民有的是逃入闽地的吴越王族、有的是荣归故里的达官显贵、有的是富甲四方的百万巨贾,后期移民则多从河南固始随王潮、王审知居福州、溯闽江而上定居于此,多元文化与当地习俗的水乳交融,在留下精美恢宏的廊桥祠堂和古民居群同时,也留下令人垂涎三尺的“元坑美食”。

  当地民众特意为我们介绍几款特别有历史的美食。

  美食一:蒜燕底

  “蒜燕底”意即用蒜叶等炒粉条,作为“燕窝”的垫底。相传唐懿宗时王宫司马,唐僖宗时上柱国公等高官定居元坑后置办酒宴,第一道菜就是“燕窝”,然而“燕窝”价格不菲,其后代无力承受,便对这道菜进行改革,用形似“燕窝”的元坑土粉炒蒜叶、肉丝等作垫底,再于其上放一点点“燕窝”。结果发现垫底的粉条色、香、味、口感俱佳,全被客人吃光,而名贵无味“燕窝”却留下无人问津,久而久之第一道菜干脆取消华而不实的“燕窝”,直接上经济实惠、色香味及口感俱佳的“蒜燕底”了。

  美食二:元坑小胖蹄

  “元坑小胖蹄”是在闽菜“蹄包”基础上改良形成的另一美食。据查当地陈、吴、萧“三大姓”始祖皆原居福州后定居元坑,他们也带来了闽菜“蹄包”和分餐制习俗。元坑人原来赴宴时,除了汤水、粉条等于席间揽入腹中,对于“蹄包”等形制菜则夹入食物袋中带回家给老人、孩子食用。当地人发现以完整腿包为原料制作的“蹄包”不易分餐,就从改良原料和制法入手,研发出肥而不腻、瘦而不涩、香甜可口、嚼之即化、老少皆宜的“元坑小胖蹄”。其配方如下:

  美食三:元坑筷子面

  “元坑筷子面”是改良型的福州切面,因每根面条粗似筷子而得名,当地人也称“元坑粗面”,其面筋强、煮时不糊,吃时耐嚼,越嚼越香,隔餐翻煮味道更佳。

  古代面食通称饼,而其中汤饼是面条最早的雏形。福建省是保存古代文化,包括饮食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唐《酉阳杂俎》引伊尹书有“笼中牢丸,汤中牢丸”。汤饼又叫“托”。就是说,一手托着面,一手往锅里撕片,所以,它实际上是一种面片汤。到了唐代,就不用手托,直接用刀切而成。故此时汤饼又名为“不托”。《齐民要术》还记载一种“棋子面”。此面在我国其他地方均已销声匿迹了,惟独福州仍保留着。唐代用刀切成带状的面叫“切面”,福州至今仍用“切面”这一名词。是古饮食文化的珍贵遗产。(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