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治涝豪言壮语不如多一些生态观

2013年07月30日 15:44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入汛以来,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让一座又一座城市陷入内涝之困。近日,媒体报道一些城市的“出口”现状,发现西安主城区排水管管径设计较小、老城区路段设计标准低;武汉抵抗暴雨排水标准仅为一年一遇……太原市遇到下大雨也是排水困难,内涝已敲响警钟,专家建议必须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发展观念,纠正“重建设轻维护”的市政管理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10年时间建成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这的确是一种“治涝豪言壮语”,但别忘了,城市内涝的原因绝非是简单的“重视地上,不重视地下”造成的,而是由于城市整体性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这些年我们的发展规划理念,越来越肆无忌惮,诸多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想用科技力量挑战大自然,驯服自然规律,毁林开荒、填海造田,城市的湖泊也不能幸免。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区裕雄说:“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努力腾地建房,越来越多的河道被改造填埋,让位于城市建筑。水塘在南京已几近绝迹,仅剩的几个小水塘也被圈起来改成公园,成为人工景观,失去了调蓄功能。”再如北京市积水严重的莲花桥,“这里本来就是原来的河网,是相对地势低洼地段,在这样的地势情况下还向下挖了一个下沉式的桥,使此地成为逢雨必涝的场所之一。”

  城市生态被破坏,城市自我排解通道被堵塞,一场暴雨就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损失。深而言之,在“暴雨害人”城市内涝事故中,不是灾害严重,而是城市的灾害抵御能力衰弱;不是防范措施不够严密,而是在漏洞百出的生态失衡面前,灾害根本就防不胜防;不是预警和防御智慧不够高,而是在不确定强度的灾害面前,我们笨拙不已。所以,我们还应该多一些城市生态观。

  能经受住8.0级汶川大地震的都江堰工程,就具有敬畏自然的生态发展观,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构建人与自然其乐融融的内在尊重,借助自然力量完成、延伸创造力和建筑智慧。如果我们的城市发展和规划,也具备了这种生态敬畏感,将城市原生态文化和需要放在首位,摒弃好大喜功、独断专行的“权力审美”,倡导 “人与人之间相互融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和规划目标,所谓的内涝才能得到根治。(雷振岳)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