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西河南欲抱团发展 共谋经营“太行山”

2013年07月30日 15:55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晋城太行山风光

  7月16日,第二届中国(晋城)太行山国际文化旅游节拉开帷幕。作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原经济区城市旅游联盟旅游主题论坛上,来自晋豫两省旅游部门的官员并没出现剑拔弩张的争论,反倒一致发出呼吁:对跨越多省行政区域多头管理的大景区进行整合,抱团发展,逐步形成统一的太行山旅游品牌和产品,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1三省争相打出太行山旅游牌

  7月17日,中原经济区城市旅游联盟旅游主题论坛在晋城举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29个兄弟城市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太行特色与太行山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主题,纷纷为中原经济区旅游发展献计献策。

  太行山,纵跨冀、晋、豫三省,位于河北平原和山西高原之间,绵延400多公里。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太行山是我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独特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赋予了沿线城市秀丽多姿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遍布的峡谷、悬崖、名泉、瀑布,蕴藏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山水和生态旅游资源,在众人眼里,早就成为令人垂涎的“金山银山”。

  如今,在冀、晋、豫等地,高举“太行山”牌者日增。

  2009年7月,中国·邢台首届太行山文化节举办。此后该项活动作为河北省主要文化节庆活动品牌之一,至今已举办了四届;中国·长治太行山大峡谷国际攀岩节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名声在外;2010年,已连续举办两届的“神奇太行·经典晋城”旅游月活动,在第三届悄然改称“中国太行山晋城旅游文化月”。而前两届由省旅游局与晋城市委、市政府主办的这项活动,也升格为省委宣传部与晋城市委、市政府主办。从2011年起,“中国太行山晋城旅游文化月”又改为中国(晋城)太行山国际文化旅游节。“太行山文化”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晋城高举“太行山”大旗的意图日趋明显。

  就“太行山”而言,不可否认的是,其公认的最精华部分,聚集在山西晋城及河南焦作一带。正因如此,晋豫两省围绕“太行山”主题文化,先后推出晋城王莽岭、焦作云台山、新乡八里沟及长治太行山大峡谷等一批知名旅游景区。

  通过数年的正面交锋和暗中较量,这些旅游景点确实在国内旅游市场打出了名气,占据了一定份额。但由于受行政地域所限,各自为政,在旅游市场上仍处于“单打独斗”阶段。

  2晋城整合五大景区力推太行游

  晋城南部与河南焦作、济源、辉县、修武、博爱、沁阳等多个市县交界。距焦作50公里,距郑州仅108公里,开车也就是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6月29日—30日,在本届旅游节开幕前夕,中原“户外俱乐部千人首发团”登顶“太行之巅”王莽岭,至此,百万中原人游晋城活动拉开序幕。晋城市旅游文物局人士认为:“百万中原人游晋城的旅游团队将实现常态化。晋城旅游将以不同季节,不同主题的线路产品,为中原游客提供最佳的旅游体验。”

  如果说作为天然界山,太行山将河南、河北与山西从地理上分界开来。换个角度来看,太行山就是一条纽带,又将三省沿太行山的12座城市紧密地联系起来,密不可分。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在晋城诸如皇城相府、王莽岭、蟒河及珏山等景区,悬挂河南牌照满载游客的大巴,胜过当地车辆已司空见惯;两省城市举办大型文化旅游活动,相互邀请相邻城市媒体记者报道已不再新鲜稀奇;而两地的产品、旅游景区广告,分别在晋豫两省媒体上相互亮相已成常态。

  为吸引长三角等国内游客,晋城整合皇城相府、王莽岭、蟒河、珏山、凤凰欢乐谷五大景区资源,多次赴上海、南京、杭州、郑州等地开展宣传活动。原本需要430元才能游完的5个景区,现在只要130元就能畅玩。今年自4月起,南京—晋城的“旅游直通车”正式开通,南京百人首发团、内蒙古百人踩线团纷至沓来,开启了晋城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三日、四日旅游产品,标志着以晋城五大景区为主的太行山多日游精品线路已步入常态化。

  在吸引客源上,晋城也采取了明显灵活的手段,效果确实明显。由于晋城城市品牌更形象、更立体,更具文化性与吸引力,使得游客接踵而至。由以前的“过路游”,华丽转身为“过夜游”。

  今年上半年,晋城累计接待国内游客939.9万人次,累计接待入境游客46870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1.88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二。

  3旅游经济区域合作势在必行

  晋城市旅游文物局局长梁红兵坦言:“尽管晋城在景区数量、品质、区位、资源等方面占得一定的先机,并已着手编制‘太行山公园规划’,但目前在太行山文化品牌打造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截至目前,晋城对外开放景点43处,星级饭店29家,旅行社48家,而5A级景区仅皇城相府一处,五星级饭店也仅有一家。去年,晋城接待游客数量为1696.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52.84亿元。

  尽管这些指标增幅位列全省第一,但由于总量小,比重偏低,旅游业总收入全省名列第八,仅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8.45%。

  同样,与相邻的河南焦作相比,晋城也有明显的差距。焦作人口366万,其中城区人口94万。目前,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0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就有3个,旅行社有113家,星级宾馆饭店有33家。去年,焦作接待游客26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亿元。“目前国内的旅游经济竞争,已进入区域竞争时代,必须整合邻近地区的旅游资源,打造区域旅游合作体,突出地方特色,形成旅游市场竞争的合力。”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所长张新斌的一席话,引起在座专家和代表的共鸣。九鼎德盛顾问机构总裁、经济学博士张保盈认为,如何整合与包装太行山旅游资源,形成区域合力,发挥太行山旅游文化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郑州、济源、长治、邢台等市旅游局官员也纷纷表态,观点鲜明。

  4由交流合作到深度融合

  2009年12月15日,云台山景区与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合作,启动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正式拉开“申遗”大幕。

  说起云台山,人们自然会想到焦作云台山。殊不知,在晋城陵川县也有座“上云台山”。由于受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两座“云台山”相互割据、各自为政。至今,人们对“上云台山”的名字,也是从媒体有关两山“分界线之争”才得以知晓。

  焦作市旅游局副局长李建阳发出呼吁:“希望各沿太行山城市,根据本地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情况,适时联合、共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共同打造太行山休闲旅游产业带,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走进太行山,领略太行山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沿线城市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晋城融入中原,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自古以来,晋城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山西,但晋城的经济结构与河南城市高度趋同,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

  尝到区域合作甜头,打破行政区域融入中原,发展旅游势在必行。而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改善,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商家和旅行社接踵而至,就连河南许多景区也不得不承认“跟着沾了光”。

  “多条高速公路使晋城到郑州机场、洛阳机场的车程,均缩短在2小时左右。”河南省旅游局副局长李亚白对晋城赞不绝口:“区域优势和特色文化,让晋城与许多中原城市开创了许多精品路线。比如‘赏洛阳牡丹,游晋城风光,品山西美食’,已成为4月份河南的主推精品线路。”

  随着与中原的经济联系、行政区划、市场因素、交通障碍等诸多壁垒被逐步打破,晋城与中原由交流合作上升为深度融合。但如何整合与包装太行山旅游资源?又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要建立与中原经济区旅游合作开发相适应的权威综合协调机制。”梁红兵认为,在尊重现有行政职能划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协调机制,将旅游区开发建设所需的分散在不同区域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有效地聚合。在各省(市)合作的基础上,对多头管理的大景区进行整合,逐步整合形成统一的大太行山旅游品牌和产品。

  如今,河南围绕太行山已形成很多节庆活动:焦作云台山国际文化节、安阳航空运动节、洛阳河洛文化节。“这些节庆在中原乃至更远距离市场已经形成很大的影响力。”梁红兵希望晋城能与对方联合举办不同主题的太行山旅游节庆品牌,对内通过节庆互推实现客源共享,共同打造中原经济区内的无障碍旅游区;对外可以共同打造中原经济区10条精品旅游线路,培育太行山区域旅游品牌。

  梁红兵有一个构想:与长治串线打造八路军纪念馆(红)+王莽岭(绿),与焦作串线形成云台山(绿)+皇城相府(古)的等诸多旅游线路,形成中原区城市完整的太行山旅游品牌。

  当然,竞逐中原,晋城并不满足中原旅游线路的精彩“搭配”,而是力争以“主角”的身份登上中原旅游市场的舞台。(记者 李吉毅)

  ○链接

  “南京模式”:根据晋城市委“对接长三角,融入大中原”的部署,晋城市旅游部门为吸引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游客,与南京一家旅游公司合作,将皇城相府、王莽岭、蟒河、珏山、凤凰欢乐谷等极具太行山风情的景区进行资源整合,将票价共430元的5个景区,推出130元联票政策共同开拓客源市场。这种联票政策取得了成功,为晋城探索出旅游捆绑营销的“南京模式”。“云台山地界之争”:云台山北起我省陵川县,南到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是晋豫两省共享的旅游资源。经20多年的发展,云台山已建设成一个国际化旅游品牌。但由于云台山分属两省,行政区划导致的景区不完整和重复开发,给后续发展带来很大制约,也引起了晋豫两省的地界之争。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