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驼背妈妈带儿流浪 救助站:当地民政部门愿接收

2013年08月05日 10:17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池海燕(中)带着两个儿子走出救助站,九岁的大儿子(左)比驼背的妈妈还高。记者 苏俊杰 摄

九岁的小豪哭着告诉记者,想留在广州读书。记者苏俊杰 摄

  这是一个心酸又温暖的故事。

  一边,是环市东路的大街小巷,另一边,是水荫路的广州市救助站,两个多月以来,池海燕母子三人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这一切源于去年10月的一场事故,池海燕的丈夫身亡,家里的房屋破损失修,她只好携幼子来到广州,沿街谋生。可怜5岁和9岁的两个小男孩,风餐露宿,无学可上。

  驼背妈妈一家的流浪画面每天重演,孩子们的遭遇更引来街坊们的同情。有路人送衣食,也有老师提供课余的免费教学。广州市救助站多次救助母子三人并表示,建议池海燕回原籍地,接受常态救济安排,“如果她宁愿乞讨也不愿回家,那对两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能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变故

  丧夫&屋漏

  先天的驼背,让池海燕刚出生便被家人抛弃,从没见过亲生父母的她在湛江廉江某女农户的抚养下长大。10年前,在刘仔村的鸡场打工时,34岁的她认识了43岁的本村人刘连,两人结为夫妻。

  去年10月前,那还是一个虽然清贫但日子尚能过去的四口之家。两夫妻种田,帮村里的鸡场喂养、清洁。丈夫再四出找些散工做,从建筑、搬运,到收废品垃圾。家庭平均月入在2000元上下,勉强维持生活。

  转折发生在去年10月23日。刘连在工地摔成重伤,3天后宣告不治。由于无亲无故,在看护危殆中的老公期间,池海燕只能每天带着两个儿子在身旁。在新民村小学读二年级的8岁的大儿子小豪从那天起辍学,与4岁的弟弟小力一起自此跟妈妈寸步不离。

  祸不单行的是,丧亲未久,母子三人蜗居的平房因多年失修在风雨中损毁严重。自感生活无着,更兼无处栖身,池海燕携子来到广州。

  日子

  救助站 华乐社区

  水荫四横路41号是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环市东路华乐街社区一带是商住区,这两点一线之间,就是小豪小力兄弟俩对广州的全部印象。

  环市路上的相依背影

  早晨8时30分,吃完早餐离开救助站,在水荫路站坐上公交车,5个站后到达目的地。经过大半天的街头生活,待夜幕降临后,又原路返回救助站。今年5月中旬来到广州,至今两个多月以来,这成了他们每天的生活路径。大部分的时候,他们住在救助站,有时露宿街头。白天都在华乐街社区一带流浪。

  由于驼背,池海燕比大儿子还要矮一点。母子三人相依同行的背影,成了环市路上不少街坊熟悉的场景。

  上周五,记者跟随体验了他们一天的生活。6路公交车还没停定,弟弟小力就拉着哥哥的衣角上了车,没等妈妈投完币,兄弟俩就找了一个位子挤着坐下。下了车,坐在环市路的天桥底下,妈妈手边是两个手提袋,装着衣服牙刷等,兄弟俩每人护着一个塑料袋,里面是好心街坊送的书本和纸笔。

  热心市民的贴心关照

  “第一次是在5月中,见到他们在街头相依,很可怜。”上班族谭先生是为池海燕提供固定资助的街坊之一。他说,第一次见到他们时,兄弟俩穿着破烂短裤,光着上身在烈日下游荡。他买了3瓶牛奶送过去,从此每天上下班路过都会绕路看看他们,资助少许。

  除了手上拿着的几套替换衣服,小豪和小力身上穿着的童装都是街坊所赠。池海燕说,广州街头热心人多,送吃送穿送钱,母子三人基本能保证衣食无忧。“我最爱吃鸡翅了。”到了晚饭时间,小豪向妈妈嚷嚷着。这最爱的食物,他每周能吃上一两次。

  社区老师的免费课堂

  周五下午4时,小豪小力跑在妈妈前面,进入天胜村52号,他们最喜欢待的地方——华乐街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中心的卢老师此前跟池海燕打过招呼:可为两个孩子提供免费的假期教学。

  卢老师表示,此前经常在附近见到母子三人无处栖身,早于上周二下午,便将他们带到了社区中心安置。恰逢暑假,中心为小朋友们设置包括电影欣赏、棋艺学习、绘画入门等活动,卢老师为小豪小力也争取了这样的学习机会。一个下午的学习后,小豪和小力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幅彩色画作。“学得很快呀。”卢老师边鼓励,边给兄弟俩讲解要点。

  卢老师说,中心虽不提供食宿,但除周末公休外,池海燕母子在平日白天都可以留在那儿。孩子们能参加兴趣小组,学识字,加强与同龄人的沟通。

  出路

  回家OR流浪

  “我不要再回到那个地方。”池海燕说,老公出事后,她在老家仅能拿着每月几百元的低保,根本无法生活。

  “我和孩子都会在广州坚持下去。”池海燕说,她宁愿在广州流浪。希望借助好心人的关注,帮自己找到一份工作,维持生计。对两个孩子没学可上的担忧,她反而不以为然。

  社区老师:担忧孩子长远成长

  “她不懂得教育孩子。”卢老师坦言,工作人员发现池海燕对孩子全无教导和培养的耐心。加上流浪乞讨,小兄弟俩的长远成长难免出现偏差。

  另一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到了9月,社区中心的相关活动将结束,兄弟俩的“学业”又将中断。虽然到时可争取为小孩提供容身之所,但课外的教育毕竟无法取代正规的课堂教学。

  应池海燕的愿望,社区中心已联系上一个家庭,若雇主满意其家政表现,她有望下周找到工作。

  救助站:当地民政部门愿接收

  广州市救助站的邹科长表示,从5月底至上周五,他们累计救助池海燕母子三人20次以上,吃住洗澡等安排一应俱全。然而,紧急救助是临时性质的,救助站的最终任务是让受救助者尽快回到原籍地,接受当地的常态化救济。

  “湛江廉江的民政部门已表明,接收和救济工作均安排妥当,随时可将三人接回家。”邹科长表示,池海燕是回家还是继续流浪乞讨是她自己的选择,但“如果她宁愿乞讨也不愿回家,那对两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能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