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过街设施建设难在哪里?

2013年08月09日 09:3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过街,几乎是所有市民每天都会重复的一个过程。然而,短短几步过街路,其潜在的危险却不容忽视。虽无明确的数据,然而因过街问题产生的人员伤亡在广州却并不鲜见,人车争道引发的事故每每见诸报端。

  人车争道,对于机动车驾驶者而言,始终是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半路突然杀出个程咬金来,撞到了动辄赔偿几万几十万,这谁受得了?对于行人来说,人车争道更是最不愿意见到的情况。行人相对机动车而言处于弱势,被车撞到这可是天大的灾难。可以说人车争道是行人和驾驶员均不愿意见到的“双输”局面。

  人行天桥、人行横道等过街设施不足,或者是选址不够合理,正是“死亡路段”出现的重要原因。触目惊心的一次次“过街死亡事件”,都是在警告着城市建设部门:创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根据南方日报最近所作的广州过街难大调查,广州最繁华、最核心的珠江新城主干道花城大道上,时常见到约50人险象环生地同时穿越马路中间的绿化带的“大场面”。广州的人车争道乱象,背后折射出来的实际是这个城市公共服务存在的巨大缺失。每一次交通事故、每一段“死亡路段”,形成的原因虽然有行人不够谨慎,贪图方便等原因,但凑够一拨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一再出现。要知道,在珠江新城上班的大多是写字楼里的白领,简单地用市民素质差来解释这一场景显然行不通。

  笔者认为,破解广州人行过街设施建设难题需从两个方面入手考虑:

  一是选址问题。一些地方急需建天桥,政府计划却迟迟没有将其纳入其中;有些地方并不那么迫切,天桥却建起来了,结果成为鸡肋。

  哪个地方堵车,绵延多少公里的车流很容易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具有决策权的人士抽个时间,到现场看一下就一目了然。哪个地方要建天桥,市民的呼声要让决策部门听进去并不容易。

  比如,为了修建海联路跨马涌桥过街设施,当地一名叫张卧石的老人多年以前就开始为此事找各级部门反映情况,然而直至如今,这座跨涌桥仍然没有动工的迹象,建一座民心桥竟然成为了这位老人的一大心病。有热心市民孜孜不倦地反映情况,过街设施的建设尚且如此艰难,对于那些没有“张卧石”们的区域,群众的呼声更加难以“上达天庭”。

  到底要在哪里建天桥?政府应该摒弃以往闭门造车,拍脑袋决定的老路,充分汇聚民意,完善意见收集机制,让群众畅通地发表自己的呼声。

  二是建设问题。根据南方日报记者的调查,珠江新城过街难愈演愈烈,迫切需要过街设施;规划于去年动工的6座天桥仍在等待漫长的前期流程中,何时开工遥遥无期。

  类似这样,大量已经完成了规划立项的天桥建设之路依然“步履蹒跚”,比如金穗路-广州大道中人行天桥,竟然规划了7年之久,直至最近才开始围蔽施工。可以想见的是,另外一些群众迫切需要,但却没有纳入政府建设计划的天桥如果想要建设那更是困难重重。

  据笔者了解,广州每年对于过街设施的投入计划并不少。比如广州市发改委去年批复的人行过街设施二期近期建设实施规划项目表,就提出要投入4个多亿,建20多个天桥。然而,这些天桥真正开工建设的却并不多。建设部门介绍,大部分天桥没法开工并不是钱的问题。

  南方日报的调查显示,规划好的天桥难以顺利落地,究其原因,施工方效率不高,办事拖拉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拆迁难、周边居民反对等外部因素。

  事实上,过街设施也属于邻避设施的一种,破解这一难题并无其他奥妙,唯有与群众的充分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如何在尽量少伤害少部分人利益的基础上,来加快建设服务大部分群众的过街设施,这对执政者来说,将是一大考验。(刘怀宇)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