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气象站长守岛32年:顶着暴风雨观测

2013年08月12日 08:5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杨万基在查看观测仪器。谢庆裕 摄

  海水三面环绕,仅有远处的小岛与渔船错落于海面——如此美景是在台山市上川岛一隅的气象观测站。上川岛有“东方夏威夷”之称,不过如果30多年坚守在此,连台风暴雨正面吹袭也要忙碌地户外作业,这个人就要耐得住寂寞,还要能抗风险。

  成立于1957年的上川岛气象站就在岛上人迹罕至的一角,这里是国家气象观测基本站,也是广东省唯一的三类艰苦台站。今年50岁的站长杨万基在这里工作已经32年了,回忆起“叱咤风雨”的观测经历,他坦承惊险,却毫不言悔。不过,艰苦的条件也使该气象站30多年招不到一名大学生,目前这位纯朴的干部更担心基层工作后继乏人。

  “不怕苦不怕累,还要不怕蛇”

  从广州乘车近3小时来到台山海边,再坐半个多小时的轮渡,南方日报记者从喧嚣的广州赶到了上川岛。占地600多平方米的气象观测平台设在岛上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山坡,上面设置了日照计、雨量器、蒸发皿、各种温度表、百叶箱,还有一个十几米高的风观测塔。

  “45到46分观测地温、47到48分看云朵能见度、49到50分读取百叶箱温湿度、51到52分看雨量……”在中午烈日的炙烤下,杨万基13分钟内穿梭于各种仪器之间,按部就班地完成6种观测与数据采集工作。59分到下一个小时的3分,他回到办公室对着电脑输入各种数据,然后编报、发报。“所有步骤都要掐着时间做,超时几分钟,就要全省通报了。”

  天气好的时候,观测数据是每3小时发报一次,但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就要加密到每小时发报,这也是最考验观测员的时候。由于海边高湿的特点,夏季的高温、冬季的寒冷都令人难以适应。

  “节假日基本没有休息,7个人分3组三班倒,每天基本都有一个班。”杨万基说,特别是受强台风影响期间,全站同事36个小时内每人只能休息3个小时。

  上川岛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岛上蛇虫鼠蚁特别多。杨万基笑言,百叶箱内经常会有蛇,平时走路也会碰见蛇,这增加了工作的“危险性”。“在这里工作,要不怕苦,不怕累,还要不怕蛇。拿起皮鞋就打,我曾经一年打过几十条蛇。”

  “16级风吹得值班房直摇晃”

  2003年“伊布都”、2006年“派比安”、2008年“黑格比”、2009年“天鹅”、2012年“韦森特”……谈起与台风的“亲密接触”,杨万基如数家珍,也不胜唏嘘。

  “最严重的那次还是‘黑格比’,16级强风吹得整个值班房都在摇晃,观测场的护栏已被掀翻,雨水随着大风灌进房间,外面一片漆黑。”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杨万基要3个人拉着麻绳抱在一起才能从值班室走到观测场,“不然的话,整个人都会从平台上吹下来”。另外两个人则紧紧地顶住值班室的门。短短的十几米距离,他们却花了10多分钟。“每秒51.6米,16级风,是岛上有史以来的最大风速”——杨万基最终获得了一份宝贵的台风资料。

  上川岛每年都有2—3个台风袭击,最多的年份有6个台风,年平均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让杨万基最心有余悸的一次,是他的一位同事在读取气温数据的时候,旁边的测风塔突然被强风吹断,“倒在身边不到1米的地方。如果再近一点,就没命了。”

  “别看这里是基层站点,却是我国大陆离南海最近的气象站,观测资料对台风走向的研判非常重要”,杨万基说,每次台风期间全省气象台视频会商,上川岛气象站都是仅有的旁听站点,随时准备接受预报员询问。“一旦我们这里报告风速超过8级,上下川岛的轮渡就必须停航”。仅2008年,因为上川岛气象资料的及时准确,就减少停航11天,单程多运送旅客达7000人,增收60多万元。

  “近30年招不到大学生”

  1981年12月,18岁的杨万基高中毕业,就来到上川岛气象站,跟着前辈们学习观测,在短暂赴从化的气象学校进修后,就一直扎根于海岛,至今已有32年。目前最让他担心的问题,是气象站后继无人。“站里7个人,有6个是60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近30年招不到一名大学生。”

  “之前气象站还兼顾预报,有18个人,后来精简到只保留观测职能,加上‘下海’经商等诱惑,到1989年剩下6个人。最近两年才在本地招到一个新人。”杨万基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已经不论专业,先把人招来,再想办法进行专业培训。2011年底进来的小甘,刚刚完成了函授本科的课程。”

  “这里工作不分昼夜,女孩子我们不敢要,男孩子有不少来实习的,一两个月后就打包走人,说什么也不肯留下来”,令副站长梁兴文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本地大学生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千辛万苦读书考到外面去,还要回到这么艰苦的地方工作,他做不到。

  目前,气象站的新办公楼正在施工,里面专门建了几个供实习生住宿的房间,监测设备也逐步提高自动化比例,争取进一步降低人工户外操作的比例。“以前上川岛还不是旅游景点时,交通不便,我们连蔬菜都要自己种,才能解决吃饭问题。屋顶漏水,电视信号也只能租驻岛部队的,信号断断续续,最长两个月看不到电视节目。现在的条件已经好了很多。”

  基层气象工作如此艰苦,为何能执着地坚持?杨万基淡淡地说:“工作总要有人做,做得时间长了,也有了感情。”最令杨万基感到遗憾的是,因为自己常年不在家,难以感受到父爱的儿子没有考上本科。“不过,他目前在湛江一所学校读防雷专业,希望将来也能为气象事业作贡献”。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