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不仅关于爱情——中国人以现代方式丰富七夕意蕴

2013年08月12日 19:3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北京师范大学“90后”学生王唯,一边准备着论文,一边忙着在网上订电影票、买礼物,他要在七夕给女友一场惊喜。

  “你蔚蓝了这个夏天的天空,我将与你走遍天涯。”他在微信、微博、人人等社交媒体上,对女友石新颜真情告白并晒出幸福照,得到了许多朋友的祝福。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内敛的中国人的“示爱”方式,虚拟平台让爱情的表达变得更加大胆、开放。

  “听说今年的七夕可能会看到英仙座流星雨,我也想带着她去近郊观看,留下特别的回忆。”王唯筹划着怎样把浪漫的誓言变成现实。

  8月13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在古代,有拜织女,吃巧果等习俗。如今,七夕节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大。

  28岁的朱雅琦是北京某广告公司职员。在七夕的前一天,她给爸妈定制了七夕当天送出的手工巧克力和玫瑰。

  虽然礼物显得有些“老土”,但朱雅琦知道,明天收到礼物的父母心情肯定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这是她第一次给父母送七夕礼物。“以前我只知道和老公分享节日的幸福,现在觉得,七夕不仅仅与爱情有关,也不仅是年轻情侣的节日。”

  如果“80后”“90后”这群年轻人的过节方式是现代的奔放的炽热的,那么“60后”“70后”的七夕则过得内敛含蓄。

  “我们都结婚几十年了,儿子已经上大学,现在忙于工作,没有特别计划过七夕。”王永梅是重庆某小学的语文老师,爱人在一家银行上班。

  “中国的七夕节似乎越来越等同于西方情人节了。”她说,七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许多民间传说和节日习俗,不仅仅代表爱情。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乞巧节不仅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更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王永梅说,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她们希望以织女为榜样,在乞巧节祈求自己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

  王永梅说,从这个意义上说,七夕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一家人健康平安就是幸福,我和老公也会在七夕互发短信,但更多是表达一种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感恩之情。”她说,是一种承诺的恪守。

  已经70多岁,家住北京沙滩北街的曹光耀告诉记者,中国的七夕节不应该像西方情人节那样,充满商业气息,成为被消费的节日。“真的爱情,不是消费好这一天就能得到;情义的长久还需要细水长流的坚持、坚守”。

  为了更好地传承七夕传统,中国各地纷纷举办相关文化活动,以现代方式致敬传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举办了“浪漫七夕,我的穿越梦”主题活动。广州第二届郑仙诞暨七夕旅游文化节将举行汉服婚礼、讲古、微话剧、巡游等一系列养生文化活动。

  北京正在举办的首届七夕文化节上,“凤凰出阁”皇帝嫁女、传统中式婚礼等得到全景展现,七夕起源、民间传说、节日习俗、七夕诗词等也在文化展和民俗游中得以重温。

  “这些活动回归传统,注重文化,不模仿,重内蕴,表达了国人日益自觉的本土文化意识,是传统节日的当代复兴和文化再创造。”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这是传统节日在现代式微困境中得到重生的一种积极探索。

【编辑:王安宁】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