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郑州晚报:职务消费不能成为“福利蛋糕”

2013年08月14日 14:15 来源:郑州晚报 参与互动(0)

  记者日前在北京、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调研发现,部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出现挥金如土现象,职务消费演变成“不落腰包的腐败”,不当职务消费像一个“黑洞”吞噬着国家财富,引起群众不满。

  “住酒店不住五星级”好像就不能工作,“坐飞机不坐头等舱”似乎就有失威严。官场文化中酝酿的那点攀比劲,在职务消费中暴露无遗。毕竟,职务消费扯上“因公消费”这张虎皮,即便要追究责任,只要手续做得齐全,账本能够蒙混过关,这部分官员也不大害怕审计部门的查账与问责。更何况,此类现象,也非一家部门、几个领导的事情。因而,这些领导干部摸准了“法难责众”的脉,便敢堂而皇之地铺张浪费。

  这些领导干部如此挥霍浪费,浪费的是公共财政的真金白银,是纳税人辛勤劳动的血汗钱。更何况,部分领导干部按照组织规定,已经享受到了一定的级别待遇,获得了高于一般公众的福利。在这样的情形下,仍不满足利用公款供自己消费,心中可存一点儿“为人民服务”的劲头?

  纵览报道,职务消费在一些地区,已积重难返。按照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的说法,“有的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有的经济发达的地市要100万元以上。”然而即便如此,这样一笔总和巨大的开支,鲜见有地方机构、部门和单位,因为职务消费超支,陷入资金不能周转、单位无法运作的困境。

  这就是吴思在《潜规则》一书中描绘的陋规:个别基层官员,给上级送“孝敬”的丑习,现在仍在发挥作用。如报道中相关人士所称,某地仅春节一次,近百个县直单位多数会有“孝敬”,富单位一万两万,穷单位三千五千,加上金融、电信等企业,总数不会低于一两百万元。这些钱,足以填补由干部奢侈消费造成的财政亏空,保证部门的运转。

  现在,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令职务消费的浪费情形有所好转。从表面上看,利用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少了很多。不过,如果更深入地探究,遏制“不落腰包的腐败”,却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一则少数领导干部的特权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根除。个别人士还抱着等一等、看一看的心态。二则,这种职务消费浪费的现象,已由个别领导的个别行为蔓延开来,职务消费成了他们的利益均沾的福利品。

  向这样的陋习开刀,就是在动他们的利益蛋糕。职能部门应有“自我革命”的精神,砍掉超支的消费金额,规范部门职务开支。比如,借助现有的内部监督渠道,清查各部门私立的小金库,并追查其资金来源,若有违规者,坚决惩处。

  此外,还应建立阳光预算网络平台,让各部门领导干部、甚至普通员工的公款消费情况,均能一览无余地公开于监察部门与公众监督的视野。比如据8月13日《新闻晚报》报道,上海今年将启动乡镇“三公”预算和决算经费的公开,政府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将延伸到“最后一站”。而这样的探索,无疑应该尽快形成自上而下的对接。(杨兴东)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