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市民对垃圾分类参与度不高 垃圾分拣线长期停工

2013年08月14日 15:35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在长沙街头,分类垃圾桶标注一目了然,但垃圾桶内,各种垃圾随意扔的现象比比皆是,分类还只是桶上的一个标签。  周柏平 摄

  2010年,湖南首条垃圾分拣线在长沙市第一垃圾中转处理场试运行。18个月后,该分拣线却宣告“技改”停工。有消息称,该条垃圾分拣线将有望近期复工。运行——停工——复工的轨迹折射出长沙垃圾分类之路步履蹒跚;而就在同年,率先在岳麓区咸嘉新村推出的首个四色环保垃圾桶,曾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如今这一环保新举措也逐渐被市民淡忘。

  居民

  一甩手,混装垃圾丢进分类垃圾桶

  岳麓区咸嘉新村居民王庆平是垃圾分类的支持者之一。每天一早,她都会将餐厨垃圾和别的垃圾进行干湿分类,用不同的袋子装好,其中废纸、包装盒、报纸、塑料瓶等可回收的垃圾,王庆平会另外收集在一起,废电池还会另外装个袋子。试点3年时间来,在她眼中,垃圾分类的效果仍然不明显,因为居民的参与度有限。

  3年前,长沙首个四色环保垃圾桶试点社区花落岳麓区咸嘉新村,也由此拉开了长沙垃圾桶由单色、双色向四色的转变。“当初之所以选择这里,因为居民素质高,易接受新事物,岳麓区环卫局和社区印制了上万册宣传册送给居民,并组织过抢答赛、现场分选等活动,吸引大家的参加。”王庆平说,活动开始时,大家热情还比较高。但因为习惯问题,坚持下来的并不多,很多人还是图方便直接一个袋子扔进桶里。

  记者在咸嘉新村转了半圈,随机翻看了小区内的几个四色垃圾桶,垃圾混装“鱼龙混杂”现象较普遍。记者发现,居民在投放垃圾时更注重的是有地方可扔垃圾,不要掉在桶外面,影响卫生。在长沙其他的一些街道和小区、景区,虽然设置的垃圾桶上都标注有“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字样和图形,但大部分市民还是把垃圾随意混合在一起丢弃桶内。目前,长沙大街小巷约有各色环保垃圾桶2.4万个,但真正做到分类的屈指可数。

  环卫

  一股脑,所有垃圾还是“一车收”

  在王庆平看来,居民没有积极性,参与度不高,这是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起点之一。“实际上,垃圾就算在小区已经分好了类,但各区环卫部门在运输垃圾时,仍然是将所有垃圾混装运走。因为根本就没有完善配套分类收运手段。”

  咸嘉新村负责卫生的有20多名环卫工人,收运时,他们会将垃圾桶里的垃圾一股脑地全部倒进一个手推车,收运到垃圾站。由垃圾站的大垃圾车再转运到位于洪山桥的垃圾中转站。垃圾中转处理场也未分拣出有害垃圾或可回收垃圾,只是压缩打包后运至长沙市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作卫生填埋。记者了解到,目前长沙城区所有生活垃圾都是这样运送。

  “垃圾分类确实还需要后续工作及时跟进。”采访中,岳麓区环卫局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垃圾分类是从家庭、厨房开始,真正做到垃圾分类,既需要居民知识普及的软环境,还需要垃圾分类车、终端分拣等硬设备,缺少一个节点都不行。“我们试点的目的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习惯最为重要。”

  企业

  收不到有价值的,亏损不起

  记者近日在洪山桥看到,相比周边其他轰隆隆的设备,长沙市第一垃圾中转处理场垃圾分拣线格外地安静,因为它们到目前已整整停工1年了。

  2010年10月,由湖南省垃圾综合处理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的湖南首条垃圾分拣线,在长沙市第一垃圾中转处理场北侧试运营。“生产线可以将塑料、纸张、玻璃、金属、橡胶、木材、纤维物等分离出来。”湖南省垃圾综合处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这些可回收垃圾被送往废品公司进行处理。通过分拣,可实现垃圾减量30%。

  但就在分拣线运行18个月后,这个湖南省两型建设示范项目,以“设备由于臭气处理和分选效率不理想需要进行技术改造”为由,宣告停工技改。

  “长沙其实是实现了初分类,但分类又不彻底。”公司负责人说,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拾荒、废品收购大军,是垃圾处理在中国的一大特色。据粗略估算,长沙有1000人以上的捡破烂专业户,还有2000多名清扫环卫工“分拣”,这些民间自发的拾荒者,均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检验和约束,致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最后能够运到中转站来的,经济价值都不高了,主要是塑料袋为主,占比不到垃圾总量的5%。“由于创造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设备运行成本,社会效应看得见,但经济效益是负数。在运行的那段时间里,公司每月能亏损上百万。”

  记者在采访中也得知,与湖南省垃圾综合处理有限公司近况相似的是,有一些回收废旧电池的企业,因为没有健全的废旧电池回收渠道,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记者 卜劲文

【编辑:贾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