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益活动帮出狱人员走出心理阴影 重新找到自我

2013年08月23日 15:08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羊城晚报记者 王晓云

    实习生 谢绮婷 通讯员 陈文钰

    交通肇事的阴影,梦魇般缠绕着赵红。每夜,她都在噩梦中惊醒。

    她是一名社区矫正人员。一场误撞老婆婆并致死的车祸,让她备受煎熬。后来,是佛山市三水区弘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弘毅社工中心)的关怀,逐渐驱散了赵红的心魔。

    为更好地帮助社矫人员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解矫后顺利重融社会,引入社工力量开始成为推进广东省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形式。

    去年下半年开始,佛山三水区司法局将社区矫正的心理矫治工作委托给弘毅社工中心执行,专业的心理矫治让142名社矫人员走出了心理牢笼,并有效降低了他们的重新犯罪率。

    走出肇事阴影的赵红

    2011年3月的一个中午。赵红在离家两百米的路边倒车。

    不幸的来临,似乎没有任何征兆。她撞上了一位老婆婆,被害人倒在车底下当场死亡。

    报警之后,赵红留在现场等候处理。因为认罪悔罪表现较好,又积极赔偿,她被判刑1年,缓刑两年。

    老婆婆的死令赵红无比内疚。“每晚失眠,经常睁眼到天亮,想起无法挽救的生命,自责感压得我喘不过气。”

    去年8月,佛山市三水区司法局与佛山市三水区弘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签订《社工参与社区矫正人员心理矫治项目协议》,弘毅社工中心理事长罗月娇注意到了赵红。

    “接手项目后,我们每个月例行到各司法所进行社矫人员心理矫治辅导,见到赵红,就发现她情绪低落,有严重心理阴影。”罗月娇说,当时有十几个人,而赵红一直低着头,心事重重地坐在角落里。

    为减轻赵红对交通事故的恐惧,早日走出心理困境,罗月娇和志愿者们多次带赵红来到事故现场,用脱敏治疗法帮她克服。

    考虑到一些公益活动可以帮助社矫人员调节情绪,弘毅社工中心开始邀请赵红加入公益队伍。

    “第一次参加的活动是帮助单亲妈妈串花,活动后,赵红高度焦虑的心有所缓解,甚至有了久违的笑容,”社会志愿者黎姐一直关注赵红,“看到参加公益活动对她的心态确有改善,接下来的每场活动都会叫她参与,赵红也非常积极、卖力。”

    在公益活动中,赵红感受到帮助他人得到的快乐和安宁,对交通事故的恐惧感逐渐减少,慢慢走出了肇事的阴影。

    像赵红这样,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矫治服务的社矫人员为数不少。

    三水区司法局从2010年5月接管社区矫正工作,社矫人员数量从87人增加到目前的240多人,每年成倍增长。

    据弘毅社工中心对全区社矫人员的心理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社矫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异常,心理健康多个因分子及阳性项目数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尤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项目评分为著。

    摆脱毒魔诱惑的孟叔

    因为贩毒吸毒,孟叔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去年10月,成为社矫人员的孟叔向罗月娇坦诚,他觉得过去很对不起家人,想戒毒,重新开始新生活。

    “看到他真心想改错,我们很希望能帮上忙。毒瘾最主要受心瘾控制,我们围绕戒除心瘾为他做了一套康复计划。”

    所幸,孟叔吸毒程度不深。坚强的意志使他一次次战胜了戒毒的困难。

    半年过去了,孟叔没有复吸。

    更令人欣慰的是,孟叔的儿子看到父亲为摆脱毒魔所做的一切,重新接纳了这位浪子回头的爸爸。

    三水区司法局副局长李常芳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由于社工具有平等性、互助性的特点,开展工作时往往更能被矫治对象接受。随着社矫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已经不再是司法人员的“单打独斗”,具备专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社工以及其他社会志愿者的参与,已逐渐成为社矫工作的新生力量。

    在回收的社矫人员心理测试问卷上,罗月娇发现一个叫做张志的人“不对劲”。

    “我主动找他聊天。原来,张志确诊得了癌症,身边恰好有两位年轻朋友因此病去世,张志对病情感到高度紧张。”

    社工们了解情况后,对张志进行个案辅导。他们找来许多成功治疗该病的医学资讯,帮他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经常打电话,鼓励他调整好抗癌心情;找来成功治愈该病的患者,与他面对面沟通,增强他的抗病信心。此外,邀请张志参加公益活动以保持良好心态。

    “其实犯罪人员并不都是想象中的恶人,他们有的因一念之差犯了错误,只要用平等而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会感受到我们的关爱,会作出应有的改变。” 罗月娇说。

    重新找到自我的苏伯

    “外面的人一直说三道四,我出门都能被口水淹死。”舆论压力让60岁的苏伯备感困扰。

    2005年,因为涉案走私,苏伯被判刑10年,因狱中表现良好,他在2011年3月取得假释,成为社矫人员。

    判刑后,来自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的指指点点,让苏伯和家人感到抬不起头。“唉,我知道自己错了,没想到会受到这么大的精神压力。”苏伯低下头,面色有几分黯然。

    更让苏伯难过的是儿子的冷落。

    “孩子不愿和我接近,我社矫人员的身份令儿子觉得不光彩。”苏伯说,自己想找份工作,帮家庭减轻下负担,也有个精神寄托。

    而找工作的想法一提出,马上遭到儿子反对。“孩子不想我到外面抛头露面。”苏伯感到沮丧。

    弘毅社工中心副理事长李美兴很理解苏伯的心情,决定在帮苏伯留意合适工作同时做他儿子的思想工作。

    几轮真诚的电话沟通,李美兴的一片诚挚深深打动了苏伯儿子,他开始理解、支持父亲的决定,还放心地把女儿交给父亲带。

    “真的非常感谢美姐,帮我找份工,又令我家人更体谅我,找回了自己的存在价值。”苏伯说。

    三水区司法局基层工作管理科科长廖玉娟表示,“专业的心理矫治着重于调节社矫人员的心理健康,能提高社矫效果,使社矫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体现社区矫正工作人性化的鲜明特点。”

    (为尊重个人隐私,文中社区矫正人员名字均为化名)

【编辑:王安宁】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