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姐8岁被送人杳无音信 年届七旬弟弟妹妹寻人

2013年08月26日 09:47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母亲何氏妹和父亲陈沛的合影。

左起:现年74岁的陈仔仔、86岁的大哥阿开和76岁的二姐细女。

  70年前,因生活所迫,陈家年仅8岁的大女儿陈大女为求一口饱饭被迫送给南沙大岗镇(原番禺大岗)一户人家,没想到这一别,大女便音信全无。上世纪60年代末,父母曾嘱咐小女儿和小儿子寻找失散的姐姐,但没有结果。时间一晃过去了40多年,如今,已经70多岁的两姐弟心里一直牵挂着失散的姐姐。在外地的大哥已经86岁了,他们最大的梦想是,有生之年四姐弟能够团圆。

  童年记忆

  家里一贫如洗 姐姐被迫送人

  “如果能找到姐姐,她今年应当有78岁了,失散整整70年了,姐姐被送走时年仅8岁!” 昨日下午,在顺德大良一栋小楼里,今年76岁的陈细女与74岁的陈仔仔对记者说。两位老人有一桩深藏多年的心愿:寻回失散整整70年的大姐。

  陈家一共有四个儿女。陈细女与陈仔仔一直居住在顺德大良,从来没有离开过,而大哥阿开如今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居住在他乡。父亲名叫陈沛,母亲名叫何氏妹。

  其实,姐弟四人现在都有大名,但两位老人坚持用小名,因为大姐陈大女送人时年仅8岁,四姐弟当时只有小名:阿开、大女、细女、仔仔。

  74岁的仔仔前一阵子生了一场病,手微微有点抖,但说话思路清晰。他说,今年86岁的哥哥阿开是最大的孩子,他自己排行最末,中间是两个姐姐,穷人家的女孩子没有名字,就叫做大女和细女。在陈仔仔的印象中,当时的大良远不如现在繁华富裕,家里一贫如洗。“姐姐当时可能就是为求一口饱饭而被迫送人的!”二姐陈细女在一旁喃喃说道。

  宝林寺石狮 最深的童年记忆

  对于童年的家,仔仔和细女姐弟俩能回忆起来的不多。只是依稀记得,当时家里没有房子,租住在大良镇外边河涌边一间极破烂的房子里。房前有条一米宽的小河涌,河上有座小木桥,房后面是很大一片荒地。家所在的名字似乎叫做“花基”,但现在已经没有任何踪迹了。他们还记得,小木桥是带有护栏的,桥边还有一棵很大的木棉树。

  据他们描述,当时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打工养家,在二叔开的杂货店里帮忙,母亲只做一点短工。

  陈细女说,她也不知道姐姐是什么时候被送走的,只知道有一天,她们回家时,不见了大姐,问起姐姐时,爸爸妈妈表情漠然,他们也不敢多嘴。后来才知道,大姐是被送给了河对岸大岗镇的一户人家,那户人家姓什么,她们都不知道。在此之前,大姐也被送过一次人,那户人家是本地人,但很快又被送了回来,因为那户人家也吃不饱,大姐还经常挨打。“大姐是饿坏了,而大岗的那户人家,听说能让大姐吃饱饭。”

  除了“花基”的家,姐弟俩的童年印象中还有父亲工作的杂货铺以及距杂货铺不远的宝林寺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子,那是姐弟四人童年经常嬉戏玩耍的地方。陈仔仔告诉记者,父亲打工的杂货店在当时大良镇的“南门头”,位于市中心,老的宝林寺就在附近。吃过饭后,姐弟四人常在这里玩耍,在寺庙前的那对石狮子身上爬上爬下。店铺都有骑楼,小孩子的时候最喜欢在骑楼下玩捡石仔。但现在“南门头”早已不存在了,宝林寺易址新建,那对石狮被移到了另一处公园门前。

  寻亲之路记忆

  上世纪60年代遍寻未果

  40年后坚信大姐还在世  

  此后几十年,沧海桑田,家里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故。上世纪50年代末,爸爸去了香港,因为有一手好厨艺慢慢安顿了下来,后来又将妈妈与大哥也接了过去。 但两个最小的儿女细女与仔仔一直待在家乡大良。

  上世纪60年代末,家里的经济条件稍微好了一点之后,父母从香港寄回来一大堆寻人启事,嘱咐两姐弟一定要寻回大姐。

  当时他们没有去过大岗,听说大岗有很多女孩子嫁到了广西,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按照能找到的派出所地址一一将寻人启事寄过去,竟然还有回音,不过最终也没能找回姐姐。大女没找到,成了父母终生的遗憾。上世纪末期,他们的父亲抱恨离世。

  如今,一晃40多年过去了,父母相继去世,大哥阿开远离家乡居住在外地,今年已经86岁了,二姐细女76岁,最小的仔仔也74岁了。

  仔仔前一阵子生了一场病,已经深藏心底50多年的寻亲念头突然变得异常强烈起来。当年大姐陈大女被送走时才8岁,算起来现在已经78岁了,“大姐肯定还活着!虽然她不一定在大岗。”陈仔仔很坚定地对记者说,“我们一家都还算长寿!大哥86岁,身体还挺好的。”

  但姐弟俩对大姐的印象实在有限,甚至连当时大姐被送走时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想不起来了,毕竟当时细女只有6岁,仔仔才4岁。不过,对比现在的照片,一家人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鼻子都大大的,笑起来嘴角很容易形成一个“八”字。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姐弟俩很希望能尽快寻回大姐。“我们姐弟四人能够团圆,也了却父母在世时的心愿。”

  相关链接

  番禺大岗与顺德大良隔水相望,世代交往密切。如今,顺德大良经济发达,生活富足,而大岗却名不见经传。很难相信,陈家的大女当年为何会被送往大岗?

  不过陈家两位老人却说,当年情况恰恰相反。珠三角河网交错,新中国成立前交通物资运输多依靠水路,大岗当年正是水上交通要道。

  “大岗镇有大河。”陈仔仔告诉记者,名列珠江八大出海口的洪奇沥水道和蕉门水道合抱大岗全境,可通行3000吨级以上船只,而大良只有一些小河涌,水上运输远不及大岗发达。农业方面,大岗镇则属于发达的传统农业区。镇内土地肥沃,农民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精湛,本地农副业收入颇丰。“所以当时大岗镇不少有钱人来大良买田。大良镇好多贫穷人家的孩子都送往大岗的富裕人家收养。”

  如果您有陈大女的消息,可联系马小姐:QQ:2819140462

  或拨打本报报料热线:81919191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