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兰州日报:舞台艺术必须以表演为中心

2013年08月26日 14:30 来源:兰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基。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繁荣发展的文化支撑,文化艺术的繁荣,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兰州歌舞剧院在40年院庆之际,没有专门搞大型庆典晚会,而是将自己保留的经典精品剧目做了汇报演出,既体现了勤俭节约的原则,也达到了热烈喜庆的效果。

  这些年,舞台上和电视里的各类豪华晚会比比皆是。尤其是到了重大节庆,豪华晚会更是成群结队地扎堆而来。文艺晚会场面之奢华,数量之众多,耗资之靡费,已经到了世人为之瞠目的地步。这些晚会并不是以表演为中心,并不理会编剧、导演、音乐、舞美都要为表演服务,而是一味展现金碧辉煌、巍峨气派的舞美,展现千军万马、人头攒动的人海战术,展现高调亮相、高价出场的明星大腕,到最后搞得整台演出五彩缤纷、光怪陆离,只会让人看到一个毫无品位、俗不可耐的艺术品相。

  以“做西部文章,创全国一流”为宗旨的兰州歌舞剧院,立足西部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探讨资源的艺术和市场价值,最终找到最为精彩和恰当的转化方式,创造出在艺术风格和美学个性上具有鲜明西部特色的艺术产品。从《西出阳关》到《大梦敦煌》,再到《鼓舞中国》,取材于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以及对艺术受众的感染力,最终创造出了高质量的艺术产品。艺术生产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使兰州歌舞剧院发生了质的蜕变和升华,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市级小团,成长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大型演艺集团,创作水平、管理水平、营销能力都达到了“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

  在当今舞台上,几百万、几千万投资制作的剧目已经司空见惯。但真正有坚守、靠艺术质量取胜的剧目屈指可数。很多剧目除了大场面大制作,已经基本丧失了细致刻画人物性格、细腻表达人物情感的能力和耐心,不知道如何用最朴素、最合适的艺术语言去进行舞台叙事了。这种舞台上的奢靡之风误导了有才华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渐渐泯灭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事实上,大晚会、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让艺术特色趋同化,国内舞台同质化。

  在舞台艺术领域,除了现代意义上的歌舞外,传统戏曲艺术更讲究“写意摹情”,即“以精炼之笔勾勒物之神意”。古典美学原则是贵“虚无”、重“意象”、“境生于象外”。戏曲舞台用景应该简约,要最大限度地给表演以空间,也给观众以联想的空间。兰州豫剧《山月》就完全遵从了这一传统艺术规律,布景写意化,放弃追求大场面、高台阶等“大制作”,让演员有充足的表演空间,非常有利于表演艺术家的发挥。事实上,国内有些戏曲剧目舞台大斜坡,演员站稳不易,要舞蹈更困难;有的布景过分繁杂奢华,与演员抢戏,喧宾夺主。舞台当然要发挥灯光的作用,但如果过分强调写实性和独立审美,灯光或太暗,或变化太频繁,反而弄得演员很难适应。“大制作”即便给观众带来现场的兴奋,也不过是一时的视觉刺激,起不到感动心灵的作用。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过度堆积、巧饰的形式只会损伤人的感觉和心灵。“充实之谓美”,唯有内容的充实才是真正的美。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艺术中真正美丽动人的永恒在于积淀其中的从容素朴的力量。作为一个兰州歌舞剧院40年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我深知这家剧院取得的累累硕果,既得益于集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多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独特文化气质,也是40年来几代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必然结果。兰州歌舞剧院立足于传承创新华夏文明成果,立足于根植在广袤的西部文化厚土上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四十年绘就了一幅幅敦煌大梦,四十年厚积薄发出鼓舞中国的豪迈气概。锲而不舍的歌舞剧院团队硬是在改革的大潮中闯出一条适合生存和发展之路。《大梦敦煌》在国内外过千场的演出赞誉如潮,《鼓舞中国》进京为“十八大“献礼等等,“多演出,多产出”已经成为兰州歌舞剧院奉行的精品之路。

  兰州市今年的国庆文艺晚会和兰州农民艺术节的开闭幕晚会,也都将按照“节俭办晚会”原则,不请大腕、不搞奢靡,而是让群众艺术来主打,让人民群众唱主角。中央五部门“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理性的反思。让我们的艺术创作以此为起点,让舞台艺术以表演为中心,回归艺术本体,回归朴素,回归人性,回归情感,回归生活,回归人民大众。(作者系兰州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兰州演艺集团党委书记)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