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越跨国夫妇:见证中国东盟十年之变

2013年08月28日 22: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越跨国夫妇:见证中国东盟十年之变
图为骆明弟与其越南籍妻子吴慧君及女儿可可。 唐梦宪 摄

  中新网桂林8月28日电(杨陈 唐梦宪)“Xinchào(音译)”。7岁的小女孩可可身着红色的越南国服,用一句标准的越南语“你好”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

  可可的父母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文学院老师骆明弟与他的越南籍妻子、国际交流处老师吴慧君。尽管如今看来,跨国婚姻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这对牵手16载的夫妻而言,当年的结合可谓“一波三折”。

  在骆明弟夫妇家,房间初看上去都是典型的中式装修风格,与周围住户无异,但细节之处却透露着浓浓的越南气息。

  客厅墙壁正中挂着一幅暖色调的越南街景图,茶几上摆放着几本越南语杂志,房间各处也不乏传统越南漆板画的踪影,甚至家中的显要位置也如同越南家庭一般,摆放着家中长者的照片,并焚香纪念。

  骆明弟说,他与妻子的遇见是一段难得的缘分,“说再多遍都不厌倦”。

  1953年,越南一批学校迁到广西办学,在中国政府帮助下,广西师范大学开办了以培养越南留学生为主的中国语文专修学校。该校至今仍保有“越南学校纪念馆”。

  1995年广西师范大学与越南胡志明市师范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互派师生任教学习。

  “慧君是首批留学生中的一员,当时我给他们上中文课,她穿了一套越南国服,非常清纯美丽,我就被吸引了。”骆明弟如是说。

  可经历了甜蜜的恋爱,当两人即将走入婚姻殿堂时,跨国婚姻的“残酷”现实却接踵而至。1996年,由于签证长时间未办妥,骆明弟只能请朋友在越南的订婚仪式上代为提亲。1997年,当两人在桂林准备正式结婚时,又因是改革开放后桂林第一桩从越南正式“娶进来”的涉外婚姻,仅是开证明、申报、领证就跑了数个部门,盖了十几个章。婚后,吴慧君又因签证、工作问题,每三个月就得往返一次越南。

  “那日子太痛苦了。”吴慧君说,“我当时拿的是旅游签证,规定最多待六个月就得回越南一次,哪怕是在中越边境绕一圈再重新入境。”

  回想上世纪九十年代,吴慧君印象最深的就是从越南老家平阳省往返桂林的日子。“要先乘汽车到胡志明市,转飞机至河内,乘一夜火车到中国南宁,在南宁过夜后再乘8小时火车到桂林的日子。为了回一次家,也为了获得一次新的旅游签证,初到中国那几年,吴慧君不得不每半年跑一次“马拉松”。

  如今十六年过去了,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连续多年在广西南宁市成功召开,中越民间交往的便利程度已完全超过了骆明弟夫妇的想象。

  “现在每次回家,无论走公路、铁路还是航空,一天都可以到达。越南的商品在这边也都可以买到。有时候做些越南菜肴,也不用担心买不到鱼露等配料。”从最初的“独在异乡为异客”,到后来在中国结婚生子,取得定居权,吴慧君已全然忘了身处异乡的不适。

  骆明弟说,他们周边一些“跨国恋”朋友如今也赶上了好时候,结婚手续、政策等都较从前简化得多,令其惊羡。他笑称,“早知道后来能这么简单就晚点结婚了!”

  近年来,越南、泰国、印尼、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都掀起一股“汉语热”。据吴慧君介绍,仅广西师范大学,每年吸纳的越南留学生已从最初的16人增至现在的数百人。“现在在越南,就连一些初中、高中也开设汉语课了。”(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