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预防性召回并非过度反应

2013年09月03日 09:1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恒天然进行预防性召回并不是过度反应,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就应该秉持“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而消费者也应该理性看待企业的召回。

  新西兰初级产业部于8月28日发布公告称,8月初恒天然乳粉污染事件最终检测确认,所检测出的细菌为普通产芽孢梭状芽孢杆菌,而非高致病的肉毒杆菌,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并称新西兰奶粉没有食品安全问题。

  该公告一出,让处于舆论漩涡的恒天然顿时“如释重负”。当初,恒天然主动发布通告,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随后,恒天然召开发布会,向中国消费者道歉。而受到污染原料波及的多美滋等8家企业,全部问题产品也被承诺将在48小时内召回。

  恒天然集团主席约翰·威尔逊当时宣布,将对受污染浓缩乳清蛋白的生产及污染事件发生后公司的行为开展独立调查。问责程序同时被启动,恒天然新西兰乳品部总经理辞职,更有两名高管被暂停职务。恒天然的做法,不禁令笔者肃然起敬。按照一般人的思维,企业主动披露产品存在安全隐患,这无异于“自掘坟墓”。因此,一旦出事,很多企业的第一反应是“堵”,想尽各种方法去掩盖真相,而恒天然没有这样做。

  如今,肉毒杆菌事件被证实只是“虚惊一场”,按照常理,恒天然应该大肆叫屈,并懊悔此前作出的预防性召回的举措。然而,恒天然的做法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思表示,尽管集团上下对产品最终确认无污染倍感欣慰,但恒天然此前发出预防性召回仍是正确的抉择。他称,因为确保食品安全始终是公司的第一要务,如果类似情况再度发生,还会作出相同的召回决策。

  笔者以为,此次风波无疑给国内乳品企业上了一堂很有价值的课——食品安全无小事,宁可“虚惊”,也不能“放纵”。一直以来,国内乳品企业的形象不佳,和消费者对其信心不足密切相关。而要重塑国内乳品企业的正面形象,必须向恒天然学习。在处理类似问题上,也应主动公开,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只有拥有积极负责任态度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而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完善监管体制、并严格质量检测机制,倒逼提升本土乳企的产品质量,亦才能逐渐提升消费者对本土乳品的信心。

  此次风波,也提供了一个食品安全监管的范例。质监部门、涉事企业所做的一切,仍有值得总结的价值。事件披露后,国家质检总局立刻披露了相关信息,迅速约见涉事奶粉企业负责人,并第一时间宣布无限期禁止进口新西兰原料奶粉。此次事件中,有4家中国境内进口商进口了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产品。其中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奶粉包括多美滋14个批次的奶粉和雅培2个批次的奶粉,两家企业迅速展开了召回和销毁工作,上海多美滋为此召回300多吨相关产品。据媒体报道,在这次事件中,这两家乳企的损失将超过亿元。

  或许有人认为,在没有得出确切结论的时候,就进行预防性召回,是否会显得反应过度?行业为此付出的价格是否太大?对此,笔者以为,恒天然进行预防性召回并不是过度反应,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就应该秉持“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在确认了可能潜在的风险后,不允许任何一包奶粉再流入市场,这种信息公开和不计代价的召回,是值得肯定的。

  在这里,笔者也希望消费者能够理性看待企业的召回,不要一听“召回”就闻之色变。召回是生产商针对产品可能存在的缺陷,无偿从消费者手中回收产品,消除潜在风险的制度,这是全球处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共用手段。事实上,“可能存在缺陷”不代表一定危及健康,社会应形成鼓励企业发出风险预警和进行预防性召回的氛围,这才是对消费者利益最大化。而对进行召回的企业不够理性的“完全拒绝”,会让一些企业产生畏惧心理,以后出现质量问题时“能瞒则瞒”,从而造成更大的负面后果。此外,为避免消费者产生恐慌情绪,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要及时根据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解读,让消费者心中有数。 (赵兵辉)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