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闽都风情:消逝中的老街区引“老福州”怀旧风

2013年09月05日 08: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福州9月5日电 题:消逝中的老街区引“老福州”怀旧风

  作者 林春茵

  “我这老店恐怕是保不住了。”65岁的高万寿看着墙上的“征”字,颇为伤感。三张桌子,一碗猪血捞化,卖了30年,位于福州市东街石井巷里的老店“石井捞化”,即将随着旧城区改造而面临关张。

  随着福州市多处城区危旧房改造踏入征收阶段,多个福州老街区拆迁已成定局,行将消逝的“老福州”引发不少福州市民怀旧之情。

  福州东街街道旧房改造涉及千年古巷石井巷。石井巷仅长150米,最窄处仅容一小轿车通过,尽管非常不起眼,但福州民俗专家齐上志4日对中新社记者说,石井巷“很不简单。”

  石井巷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出过黄晋良、林寿图等十来位文人名士。清代两广会馆坐落于此,远近闻名,“桑梓必恭”,只是如今只剩木亭一座,牌匾一块。

  旧宅凋败,“老福州味道”却还在。石井捞化、塔巷口鱼丸、品日友肉松、立日友肉松等福州老饕熟悉的各种老字号美食,藏在古巷里。

  “这爿店,我守了30年了。”石井捞化店的老板高万寿擦着桌子对记者说,他永远记得开店第一天的光景,那是1983年,在一家国企上班的他请了个长假,回福州来开了这家捞化店。“桌子椅子都是插队带回来的,垒个土灶;房子是祖屋,没房租,投了100多块钱(人民币,下同),当时也算大投资了。”

  一口锅捞兴化米粉,一口锅熬高汤,一碗只卖三毛钱,第一天开张营业额就达到了15元,正好是他一个月工资。“生意好的时候,客人门口左边站一排,右边站一排,对门墙角站一排,都不坐,边吃边聊,都是街坊和熟客。”

  “那时候没有沙县小吃,没有四川火锅,也没有麦当劳、肯德基,只有福州捞化,当然好卖。”老高笑着说,东街以前国企密集,很多工友中午就把这里当作食堂。

  随着今天饮食丰富,石井捞化食客被分流不少,但老高坚守着,“一定要原汁原味,才是传统,福州一定有喜欢我这汤的人。”

  家住台江的陈依伯显然喜欢这啖汤,他在报纸上看到石井巷拆迁的消息,专程赶来品尝,“你看这猪血煮出那么多窟窿,清汤都熬进去了,是老福州的味道。”

  塔巷口鱼丸店也拥有众多拥趸。记者在巷口遇到来自泉州的周医生伉俪。“我专程带她来尝塔巷口鱼丸,没想到先看到一个大大的征字。”周医生有点怅然若失。

  周医生1987年到福建医科大学读书,那时节塔巷口鱼丸店还在三坊七巷的塔巷,“离我们学校只有四站路,我基本上每周都有来吃。”到泉州工作后,他还念念不忘这“舌尖上的福州”。

  “又得搬了,我都不知道这回要不要叫石井巷塔巷鱼丸店。”鱼丸店陈老板自嘲道。七年前,因为三坊七巷保护重建,塔巷口鱼丸店迁至石井巷。

  依平饭店位于石井捞化的斜对面,店家老板陈大姐也很不舍这古巷。她告诉记者,她20岁时就在老高的店里打工,一干就是8年;攒够钱后开了这家小饭馆,已打拼了10来年,“20多年的青春都在这条巷子里,我很留恋这里。”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福州拟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旧城区改造,改造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米,征迁工作已全面启动。齐上志老先生特别关心的是,“在告别老城区的同时,怎样最大限度地承袭老福州的民俗民风。”

  在石井巷通往锦巷的深巷里,记者看到,绿竹扶疏,白壁沉影,一面面雕琢精美的石刻装饰在围墙上,上刻黄晋良开设嵩山书院、林寿图建藏书楼“欧斋”等等石井巷轶事,史海钩沉,供人赏阅。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今年10月1日起将施行,不但惠泽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数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福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列入保护名录。福州市城乡建委负责人表示,“对历史地段、历史建筑、重要环境要素还将实施挂牌保护。”(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