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杭州上城区将打造沿江历史遗迹保护精品线

2013年09月10日 12:10 来源:杭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每天雷打不动,66岁的傅德甫老人都要背着手,在200多米长的甘水巷里遛上几圈,见到为数不多的老街坊,热情地寒暄几句。

  作为最后一批留守者,傅德甫等100多户居民下半年也要搬到500米外的白塔人家了。那里,青山碧水掩映,一幢幢外墙洋气的住宅被横竖六条路整齐分割成9块小区域,一街之隔的是刚刚建成的海月水景公园,拱桥翠柳,绿意盎然。

  即便如此,傅大伯的故土情结依旧浓烈。“真舍不得啊,有感情了。”随着搬迁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他走动得更勤了。

  这里是白塔岭社区安家塘、甘水巷历史街区,位于钱江一桥附近,距离江堤不到百米。按照规划,这里将改造成一处隐于闹市的都市古村落,几幢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将开发成文创园。

  背倚古皇城,坐观钱江潮,放眼8.4公里长的上城区“三江两岸”沿江段,散落着白塔、将台山、万松书院、八卦田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随着“三江两岸”生态景观整治工程的推进,这些犹如珍珠般散落的历史遗迹将一一串联。钱塘江第一码头、海月水景公园、白塔公园……一条可追溯到吴越时代的沿江历史遗迹保护精品线即将形成,在“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的旖旎风光中感受城景交融。

  安家塘变身古村落 白塔公园呼之欲出

  当老傅还是小傅的时候,富阳等地木排、毛竹、纸张等货物,顺着钱塘江而下,在江边码头卸下,来自建德、金华、丽水等地的人,坐船经此由钱塘江进入中河再到杭州城区。

  拥江入城

  历史遗迹“串珠成链”

  作为水运要道,很多人把家安在了钱塘江边。洋房林立的甘水巷,成为当时杭城最繁华的市井居住地之一。

  随着陆运的兴起,这里开始没落了,渐渐地,这里成了污水横流、破败杂乱的城中村。“每年汛期,这一带的房子漏水严重,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傅德甫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遗憾。

  如今,巷内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铁路宿舍,青砖灰瓦,树影屋角边藏着爿爿菜地。在“三江两岸”工程推进的过程中,这些老底子建筑被最大程度地保存下来,打造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典型代表性民居群。

  再往里走,是一座民国时期形成的小村庄:安家塘。这里基本为木结构房屋,最高不过两层,最早的住房已有百年历史。玉皇山南指挥部的负责人说,他们对这里的主要建筑进行综合整治,保留有价值的老房子。按照规划,安家塘将改造成一处都市古村落,增添民俗文化生活和观光游览区域。

  隔着一条老复兴路,就是钱塘江边标志性建筑——白塔,很长一段时间,它隐没在民房和灌木之中鲜为人知。

  “这里最早的时候,是繁忙的货运码头,后来又成了煤厂,再后来这里被废弃了,只有孤零零的白塔立在这里。好在马上这里又会热闹起来。”老傅勾画了对它依稀可记的印象。

  白塔公园将建设成为南宋皇城大遗址南部的一处历史内涵丰富、文物保护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的城市文化公园。已经开工建设的是杭江园、大桥园区块,总面积为6.68公顷,将打造成具有浓郁铁路工业特色的休闲游赏区。

  “白塔周边的遮挡物一点点被拆除了。”白塔岭社区书记汤超群说,不久后,以白塔为“心脏”的白塔公园将呈现出“青”山、“碧”江、“白”塔、“黛”瓦、“褐”轨等多色景观,焕发勃勃生机。

  八卦田里稻谷飘香 第一码头立牌标识

  “八卦田”呈八卦状,九宫八格,齐齐整整有八只角,把田分成八丘,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

  70多岁的吴玉珍,上世纪50年代便搬进了玉皇山脚的电厂二宿舍,在“朝闻稻谷飘香,晚至栈道漫步”的诗情画意中生活了大半辈子,对于八卦田的感情无需多说。作为南宋年间开辟的“籍田”,八卦田透着浓浓文化味儿,是南宋古都难得的地面遗存,却也因地缘因素渐渐湮没在市井之中,甚至有人感慨,八卦田只是一片苗园了。酒香也要勤吆喝,这次的“三江两岸”整治工程,将八卦田“挖”了出来,让吴阿姨欣喜万分。

  两年来,吴阿姨亲眼见证了八卦田的逐渐繁荣。在她看来,八卦田的整改工程“方向对,脑子活络,是一次美化提升实验”,木桥、木栈道维护,弱电、给排水、监控等基础设施修缮,绿化充实调整及农作物配置,还重点打造文化陈设展示长廊,将周边的吴汉月墓、天龙寺、白云庵、南观音洞、南宋官窑博物馆进行整体景点群落规划,立足于保护遗址、挖掘文化,原则进行保护性修缮,打造出了一个展现农耕文化的历史文化遗址公园,并形成主入口广场区、古遗址保护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展示区。

  在复兴大桥附近,有浙江省文保点、著名的“浙江第一码头”遗址。鼎盛时期,这里曾是全省最大的内河码头,年输送旅客达4000多万人次。沧海桑田,如今的钱塘江边,架起了座座大桥,码头再无渡船林立的热闹场面。

  许其生,五六岁就住在码头边,后来又在码头旁的钱江航运公司工作,退休后在已经弃用的码头里开了个小卖部,他的生活与码头休戚相关,对于码头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从1980年后期开始,随着陆上运输的大力发展,第一码头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并终于2008年因故拆除,而许其生的码头情结始终浓烈。

  几个月前,老许回到“第一码头”遗址,欣喜地发现这里竖起了“浙江第一码头”的标识牌,上面的老照片十分醒目。

  “去年,在杭州市政协举行的‘三江两岸’生态景观整治专题通报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了重建浙江第一码头的建议,我很期待。我更期待的是,将杭州港口、水运发展的历史传递给更多人。”(记者 毛长久 通讯员 裘梦洁 刘婷婷)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