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部分“闲置”换乘车位被转租牟利

2013年09月11日 10:11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为了缓解市中心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鼓励一部分私家车车主在进入市区后利用公共交通出行,上海在世博会前后共投入使用了6个P+R停车场。所谓P+R(Parkand Ride),即是停车换乘的意思。

  这个暑假,华东政法大学的几位研究生按图索骥,对着地图上的6个P+R停车场一一走访,结果发现其中3个大型停车场利用率在三成以下。为了填补“闲置”状态,不少原本属于P+R的停车位,转租给了附近商务楼的白领用来停车。

  根据华政几位大学生的调查,除了部分P+R停车场选址不尽科学外,停车场在管理过程中遭遇的“经济诱惑”,恐怕是P+R停车场难以如预期般高速运转的深层次原因。

  个别停车场利用率不足一成

  上海目前已投入使用的6个P+R停车场,都倚靠着轨道交通而建,分别位于1号线锦江乐园站和汶水路站、2号线淞虹路站、7号线大场镇站、8号线航天博物馆站以及9号线松江大学城站。初步统计,这6大停车场总计可提供2300个泊位。根据十二五规划,上海将建成37个类似的P+R停车场。

  然而,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王超带领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实地走访6大P+R停车场时却发现,这类停车场有的满负荷运行,有的利用率不足一成。其中,1号线锦江乐园站、2号线淞虹路站和8号线航天博物馆站的P+R停车场,工作日期间均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尤其是淞虹路站,周末也经常爆满。相形之下,汶水路站、大场镇站以及松江大学城站的P+R停车场车位闲置率较高,尤以大场镇站最为典型,720个车位,工作日平均P+R交易量不足60车次。

  为了调查这些停车场闲置的原因,大学生们专门跑了一次申通地铁公司。他们调出了今年6月某一个工作日,和6大P+R停车场毗邻的轨道交通进出站人次,一组数字揭示了答案:淞虹路站、锦江乐园站和航天博物馆站的日均进站和出站人次都在两万人以上。而闲置最甚的大场镇站附近的P+R停车场,日均在站点进出的人次只有两千人左右。

  转为固定车位有违建设初衷

  巨大的客流悬殊,或许已能解释部分停车场利用率不足的原因。但王超团队分析,除了部分停车站前期规划不尽科学合理外,不少停车场之所以出现闲置,和管理不善有关。在停车场管理方看来,P+R车位闲置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还能带来更高的收益。

  以松江大学城站P+R专用停车场为例,负责管理的物业公司介绍,这里共有A、B、C三个区,车位331个。实施P+R运营后,车位闲置一度比较严重,最初日均交易量只有20车次左右,后来经过推广也只有100车次左右,因此物业公司已经把其中的约170个车位租赁给一家企业。从收费来看,P+R私车车主的标准是每日5元/车次;如果按照临时卡收费,标准为2小时5元,4小时10元,5小时15元,超过6小时按10元计收。而当转化为固定车位转租后,每个车位月租为200元。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汶水路站P+R专用停车场,370个泊车位中,超过100个已经租给了附近办公楼的员工作为固定车位停放。而在收费上,停车场提供月卡、交通卡和临时卡三种类型供选择,月卡为每月450元,刷交通卡为每天10元,临时卡则以每小时7元计费。

  “P+R停车场建成后被转交给不同性质的单位管理,有的是社区街道办协管,有的是物业公司打理。”在王超看来,正是管理责任主体不明,导致了不少停车场在日常经营中的“灰色地带”。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以私车车主身份走访一家P+R停车场,结果管理员直接发给了他临时卡,并没有主动告知公交换乘可享受停车优惠的信息。而在这家停车场的停车须知里,“使用交通卡停车的人员,须经换乘地铁后,才能享受停车费的优惠”的内容被列为第七条,隐藏在一大堆须知条款中间。

  按照《上海市公共换乘停车场(库)运营管理规定》,必须在入口处醒目位置标注P+R收费标准及停车细则的规定。这个停车场的管理举措,不符合管理规定的要求。

  “固定租赁、发放临时卡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应,这或许就是一些管理单位没有动力做宣传推广,宁可让P+R车位闲置的原因。”在王超看来,虽然把闲置的车位转租给有泊车需求的车主并没有错,但从P+R停车场的建设初衷来考量,现实的运营已和当初倡导的公交出行、解决市中心交通压力的主要目标相背离,也意味着公共资源的浪费。

  急需确定管理责任主体

  “P+R在很多发达国家是一种很成熟的模式,这类停车场一般都设在远郊,停车场设施很简单,有些是全免费的。”针对王超团队的调查,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一位长期研究交通规划的专家。在他看来,P+R停车场目前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市场定位不准,“一些停车场的位置确实在中环外,但选址的位置是否就是大量车主要路经此地进入市区的关口,看来未必,前期调查研究很不够。”而另一个原因是,目前上海只建成6个同类停车场,没有形成体系,外加公众对于P+R的知晓度不高,无法发挥规模效应。

  王超团队的建议是,考虑到上海今后还要建设31个P+R停车场,因此市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尽快针对P+R停车场,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全市统一的停车收费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信息处理中心和配套信息发布平台。

  接受本报记者 采访时,王超还补充了一个团队成员意外发现的情况:6个P+R停车场实时标明还有多少个泊位的电子诱导系统,竟然都处于失灵状态。工作人员称,无人负责检修,“反正坏了也没人管”。(首席记者 樊丽萍)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