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西都市报:养老改革岂能损不足以奉有余

2013年09月13日 13:59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清华大学养老改革体制方案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杨燕绥前段时间曾提出建议称,退休年龄不变,仍为50岁,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推迟到65岁。面对记者“这15年当中怎样过渡”的提问,杨燕绥答道:“50到65岁的男性去做一些养老院的园丁,园林义工,50-65岁的女的给老人做做饭,洗洗衣服,做点编织,多好!”

  在此次简单的对话中,杨教授显然是混淆了概念——记者所问的“怎样度过”,是指失去收入保障之后如何生存,而杨教授所谓“做园丁、当义工,做饭洗衣”,则是一种生活方式。杨教授所设想的生活方式固然美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生存得不到保障,民众又该怎样去醉心于享受生活?

  当然,关于杨教授此番高论还有另外一种解读方式——以园丁、义工为职业,这无疑肯定了工薪阶层的退而不休。杨教授言必谈“发达国家经验”,但她似乎忽略了,发达国家大多有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兜底,因此才会有更大自由选择的空间。

  与任何一项公共政策一样,养老体制的关键在于公平,这也是民众呼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纳入社会保险的关键所在。与畅谈大刀阔斧延迟领取退休金相比,在这个备受民众关注的问题上,杨教授却显得小心谨慎——她提出所谓“前台不动后台转”,简单说,就是在总金额不变的前提下,缓慢增加体制内人员的个人储蓄以冲抵财政支付,至于缓慢到什么程度,杨教授给出的建议周期是“20年”。

  用20年的时间来完成体制内的养老改革,但完成体制外的工资改革或许只在弹指一挥间,如此差异化对待不免令人浮想联翩。当杨教授小心翼翼提出“前台不动后台转”的时候,可曾想到,如果延迟领取养老金果真得以实施,体制外人员的“前台后台”将同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赵志疆)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