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30万流动商贩超九成未与城管肢体冲突

2013年09月16日 10:3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编者按

  城市的演进是人类进步的足迹。城市管理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城市管理,妥善解决好城市管理中出现的诸多矛盾,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上周,南方日报推出“城治”系列策划,引起了各界关注和强烈反响。从今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该系列策划第二篇章“城治--城市管理一线调查蹲点记”系列报道。记者走入城市管理第一线深入调查蹲点,呈现来自城市管理一线的真实状况和现实感知,分为流动商贩大调查、记者“卧底”流动商贩、城管一线执法体验三篇连续推出。

  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一篇,由南方都市报于今年8月联合中山大学、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广州市流动商贩调查”,历时1个月,发放问卷1000份,范围覆盖广州市内10区,尝试揭开广州30万流动商贩背后的大数据秘密。

  宏观情况

  分析:当前的流动商贩呈现年轻化趋势。而20多岁正是典型的就业年龄,这表明很大部分流动商贩并未参与正式就业。

  分析:最新统计的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为1499元/月,两三千元收入意味着,摆卖可以看作一份工作的基本工资。

  这个群体中,月开销在1500元以上的家庭占2/3,月家庭开销超过2000元的为45%。享受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等五险)的仅为15%,享受社会救济(城市居民年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的仅约为4%,而无任何社会保障的比例高达75%。

  分析:独自一人在广州打工的,约占1/3,全家都在或者夫妻俩一起打拼的比例几乎占了另外2/3。这组数据进一步证明了一个流动商贩背后,不是“一张嘴”而是一家人。

  摆卖行为总体特征

  约41%的受访者表示曾换过2个至4个摆卖点。在一个地点基本不挪窝的占到24%。表示曾换过8个以上摆卖点的也高达19%。从挪窝的频度上看,一年内基本不换点,相对固定的比例和三天两头“打游击”的比例都趋于24%,表示从未换过点的也有约21%。

  他们当中,超过8成没有介绍过亲戚朋友来广州营生。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摆卖生意不好做,不希望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广州受苦;二是摆卖存在一定竞争性,小贩总数特别是与自己“同行”的小贩多了以后,自己的生意会受影响。

  生活在广州,他们的圈子也比较狭窄。调查者以“乡情”、“人缘关系”为出发点,试图了解流动商贩的关系网络。

  他们的摆卖地也许并不相邻或者相近,共同进货和互动摆卖消息是他们联络感情的渠道。有约38%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跟老乡一起进货,35%的受访者则表示从不跟老乡一起进货,经常跟老乡一起进货的比例约为27%。和老乡偶尔互通摆卖消息的比例约为44%,经常互通消息的约占38%。

  货源也五花八门,占据绝对优势的是,到批发市场或者生产场地进货,占比约8成。应该说,广州遍布全城的加工厂和各类批发市场是广州流动商贩繁荣的一大得利条件。

  应对策略

  调查显示,当遇到城管收附近商贩东西,选择远远离开的约占70%,在附近围观的约占9%,看和商贩关系亲疏决定管不管的约占12%,帮助商贩辩解的约占7%,真正出手阻扰城管执法的只有1%。

  这一新变化表明,小贩越来越期望得到“尊重”,认为城管“执法粗暴,会动手打人”的比例高达近10%。城管执法态度的改善,在减少小贩城管冲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你觉得自己的摆卖行为会对城市交通、环境有无负面影响调查中,56%受访者选择“会有一点影响”。

  行业观察

  就流动性来说:四类小贩在摆卖商品品种上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只有30%-40%的小贩有卖过别的种类商品;而就摆卖地点的选择来看存在较大差异,菜贩和小饰品商贩有更大的变动性,超过40%的小贩曾经卖过五个及以上地点,服装商贩的摆卖地点变动性最小(24.6%);在摆卖地更换频度上,小饰品商贩最频繁(59.3%),其次是菜贩(52.5%),另外两类差不多(约42%)。基于此,可以得出结论,小饰品商贩流动性最大,其次是菜贩,而服装商贩和烧烤商贩则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图表:张谭

  “走鬼”谢宝峰:

  19年城市淘金 再回街头打拼

  ■个案

  上有老下有小,一个摊档背后往往是一家人。他们当中,当上流动商贩之前,超7成在打散工、务农或者处于失业状态。生存型小贩,这个占比近5成的庞大群体,是广州这座城市中最顽强和坚持的谋生者。

  19年前在天河村以摆摊起家的谢宝峰,曾经是这少数幸运儿中的一个。

  1994年春节过后,21岁的湖南人谢宝峰一个人从老家来到广州闯世界,从在天河村的灯光夜市里摆摊开始。很快,谢宝峰就从街头摆摊的生计里,赚到了约5、6万的“第一桶金”。1997年,谢宝峰花了1万多块钱,在天河村开了个店,卖影碟和外贸波鞋,从此“上岸”。在顶峰时期,谢宝峰和老婆同时经营5间早点铺,夫妻俩请了将近30个员工打下手,还买了一辆面包车给店里供货。谢宝峰实现自己离开家乡时定下的“30岁前赚到100万”的广州梦。

  然而随后的十余年间,由于儿子生病、投资失利、城市改造,他的积蓄见底,生存问题成为他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去年底他再次回到当年开始打拼的天河村,成为一名卖牛仔裤的走鬼。

  “我刚来的时候,天河城这一片都还是菜地呢。”当他携家带口再回到故地讨生活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为广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像是做了一场梦。“好像20年的时间又回到了从前一样。”

  说起小贩和城管的关系,谢宝峰说,之所以能在这里摆摊,也是因为小贩和城管有了一定“默契”。“晚上8-9点是城管检查的时间,大家都会收拾好东西暂时离开。待到9点过了,他们又会回来。如果遇上大检查,比如前段时间的创文国检,小贩群体中就会口耳相传着检查日期,这段时间大家就不会摆摊。”

  谢宝峰觉得,“城管执法也很难的,我也理解他们。”

  “天河又一城下面,挺小的店,租金上万,他们还会问经济实力怎么样,是不是品牌,不是有钱就能进的。”谢宝峰说,广州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空间容纳了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使很多人有机会从零开始打拼。

  ■知多D

  “走鬼”是流动商贩乱摆卖时,逃避城管抓罚而相互招呼走脱的暗语,在粤语地区被当作流动商贩的代名词。

  据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官方数据,广州目前有约30万流动商贩,高峰期达到35万。

  他们或迫于生计,一个摊档支撑一个家;或兼职摆卖,寻找机会,以期更大职业发展;或纯粹“玩票”,体验生活。他们长期流动,又相对稳定;多独自经营,又以乡情、亲情为纽带抱团取暖。

  本版采写:

  南方都市报记者 裘萍   张俊杰 袁建彰 梅雪卿  安小庆 见习记者 陈杰生

  实习生 黄俊超 徐全盛  陈媚媚 李梦阳  英嘉茵 邢玉超  整理:  南方日报记者 郑佳欣  总策划:  莫高义 张东明 王垂林  专题策划:  任天阳 王海军

  专题统筹:  裘萍 李陵玻 安小庆  数据支持:  凯迪数据研究中心

  学术支持:  中山大学“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研究所”

【编辑:贾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