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0后老北京历时5年给557块南城胡同牌拍照

2013年09月16日 13:1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每个牌子后面都是一条胡同。”历时5年,北京市民李冬用相机记录下南城557条胡同的“身份证”——砖墙上统一规制的胡同牌。近日,这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

  “果子巷没了,贾家胡同没了,很多胡同只有地名保留下来。”念叨着每一条消失了的胡同名字时,李冬这个70后的声音里,有超乎年龄的伤感。他解释是因为如今再看自己拍的照片,变迁已经很大。

  揣着卡片机“一拍就是一整天”

  从2007年开始,李冬开始尝试拍摄北京南城的胡同。“崇文和宣武两个区,我走完了。”李冬说,他把能找到的胡同都走访了一遍。

  最开始拍摄胡同时,李冬的设备“只有一部卡片机”。镜头并不是他最擅长的表达方式。作为一名漫画创作者,他更喜欢用画笔记录生活,常常在博客上发布一些小漫画,描述生活中的心情。

  常常的情形是,他走到一些胡同,站在胡同口,不自觉就拿起相机按下快门,拍下胡同的街道、两旁的四合院和老树,还有砖墙上的门牌,“一拍就是一整天”。

  李冬说一开始“并没有专注拍胡同”,因为那时还没有意识到胡同会消失得很快。

  2010年,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当年7月1日,崇文区和宣武区的行政区划正式取消,这一天,李冬决定开始专心拍摄胡同。走访胡同时,他就靠公交和双脚。“原崇文区拍了184条,原宣武区拍了373条”,2012年结束拍摄,李冬整理了电脑硬盘,一共是557条胡同。

  胡同情结源于儿时住所

  如今从照片看,李冬的行为更像一个北京人对过去生活的念念不忘。

  在李冬的绘本《奋斗中的囧青年》一书中,他写道,“我有很深的胡同情结,喜欢用手中的画笔将我印象中的北京画下来。”李冬对于北京的所有印象绕不开生活了十几年的胡同。

  “1979年,我在崇文出生,河泊厂北巷11号。”在这里生活了6年后,李冬在6岁的时候搬到宣武区槐柏树街。对于整个少年时期生活过的胡同,李冬“有很深的感情”。别人问起他是哪里人,李冬有时还会顺口说出“宣武”。

  “如今那里就剩几间房”,李冬对小时候生活的胡同记忆十分清晰,但他决定拍摄自己生活过的胡同时,槐柏树街已经变了样,“南边有11条,北边有10条,而现在就剩槐柏树后街。”而他从小生活过的胡同经过改建变为小区。

  将京城胡同都记录下来

  “鹞儿胡同5号曾经是北平警察总署侦缉队大本营,当年的燕子李三就曾羁押于此。”走访拍摄5年胡同期间,李冬从很多老居民口中听到不少故事。“走访陕西巷时,听一位老人说赛金花曾经住在此地。”

  李冬说自己听的大多数故事只能算民间传说,“未必有专家考证”,但也有一些真实故事。“金少山和余叔岩就住在这里”,李冬走访椿树地区时,看到过很多梨园名家的故居。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一些戏曲艺人就住在北京宣南的椿树地区。萧长华、尚小云和荀慧生等几十位梨园名家都曾长期定居于此,因此,这一地区被称作京城的“梨园之乡”。

  今年5月,一位美国独立摄影师来北京旅游,因为对北京胡同感兴趣,听说李冬拍了很多胡同照片,专门找到他,要走了一些胡同照片。

  “从小在胡同一起玩耍长大的朋友开始说我太着迷胡同,后来看到5年来拍下的胡同,又都觉得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李冬现在在做的事,就是继续用业余时间去拍东西城的胡同,他的一个心愿是“把北京城还存在的胡同都记录下来”。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