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蛟龙号”前第一副总设计师急寻可改造旧船

2013年09月18日 10:53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昨天,一封“寻找旧船”的邮件飞进了记者的邮箱。发件人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前第一副总设计师、现任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的崔维成。眼下,该中心正着手研发挑战1.1万米海底深渊的深潜器,为此急寻一条可改造成专用母船的旧船,为将来出海海试作准备。

  潜水器需要母船搭载才能出海。这条海试母船就是一个海上的移动实验室,除了深潜器,还会配备多种海洋科学考察仪器设备,帮助潜水器完成各种水下作业和科学任务。我国首个7000米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出海,就离不开母船“向阳红09”。不过,“向阳红09”号已“年老体衰”,未来挑战1.1万米的海试重任需要一条新的专用母船来承担。

  向国家立项申请一条新的专用母船,时间周期将很长,无法满足万米潜水器相关设备的海试进度,同时考虑到筹措资金的难度,崔维成想到改造旧船的办法,这样时间可以快一点,费用也可节省上亿元。

  他设想,若利用现有的海洋工程工作船、渔船、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等旧船进行改装,只要吨位满载排水量大于3000吨、船长大于80米、船宽大于15米、艉甲板长度大于18米、航速大于12节,即可满足需求。他说,旧船可采用冠名捐赠、购置、租赁、合资经营等多种方式合作,目的只有一个:快!

  加快研发脚步,使我国1.1万米载人深潜器早日诞生,一直是崔维成的心头期盼。去年,“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的第二天,他就辞去了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的职务,放弃局级待遇,并自筹经费,来到上海海洋大学,创建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研究中心。

  为啥这么急?因为有了“蛟龙号”,全球99%的海底深渊我国已可畅行,但还有1%的海底还到不了。崔维成告诉记者,国际海洋界经过很有限的初步调查发现,6000米以下的深海生物与6000米以上的有明显不同,这提示深渊内的生态结构可能是另一套生态系统,但人类对它的认识几乎一片空白。

  如果缺了这一块,科学家就无法建立起完整的海洋生态模型,也无法科学地评价海洋资源开采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所以,深入研究这最后的1%,对地球生态、气候、海洋环境保护、地球生命起源研究、地震预报等均有重要意义。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英国和日本具有全海深的海洋调查设备,有三个公司正在研制全海深的载人潜水器。其中,由著名电影导演卡梅隆出资建造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于2012年3月26日由他本人亲自驾驶到了10898米的海底;另一台由维珍航空公司老板理查德·布兰森出资研制的飞行式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已经研制成功,即将赴世界五大洋海底开展调查;而另一台三人作业型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已由美国DOER公司设计完成,正在筹措建造资金。崔维成说,人类下到深渊去调查的竞赛已经开始。

  “我算了一笔账,国家立项研制1.1万米载人深潜器至少要在3年后,立项后的研制时间还需七八年。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启动前期研究,到国家立项时就可以直接建造了,整个研制过程至少可以缩短3年时间。”崔维成希望能与国内民营企业家开展积极合作,把我国的深渊科技水平引领到国际领先地位。(记者 许琦敏)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