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最后的山神:鄂伦春文化的传承人

2013年09月21日 20: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哈尔滨9月21日电 题:最后的山神:鄂伦春文化的传承人

  中新社记者 李柏杨

  走进黑龙江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鄂伦春族郭宝林家,郭宝林最钟爱的一条桦皮船正静静地躺在院子里,客厅的墙壁上挂着60多幅反映鄂伦春人狩猎、餐饮的老照片,还有一些民族工艺品。

  鄂伦春族是中国“五小民族”之一,语言使用鄂伦春语,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从1953年开始,鄂伦春族居民逐渐从山上走到山下定居。鄂伦春民族先后经历了狩猎为主、以林为主、以农为主,再到农牧主辅换位的4次生产方式调整。

  鄂伦春民族,祖祖辈辈以狩猎为生。定居前,久居深山,以游猎为生计。今年66岁的郭宝林12岁就开始学习打猎。到了16岁,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神枪手了。

  郭宝林告诉记者:“为了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从一个摸惯了扳机的猎手变成了拿起刀斧做桦皮船的工匠。”

  1986年,日本HNK电视台专程前来拍摄鄂伦春人冬季的狩猎场面。1991年,中央电视台来此拍摄《最后山神》……随着记录片的播出,郭宝林和他的桦皮船走向了世界。

  桦皮船,是与萨满舞齐名的鄂伦春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曾经是鄂伦春民族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桦皮船很轻,一个人就能扛起来。桦皮船两头尖尖,滑起来非常快。

  “做一条桦皮船,不用一颗铁钉、一段铁丝,一切取自樟松和桦皮。小块的桦皮可以做一些小容器。过去山林中的鄂伦春人家中的日常用具大都是用桦皮做的。北半球的许多民族都有使用桦皮的历史。形成了特有的桦皮文化。但像鄂伦春人这样使用桦皮的时间这么长、制作的水平这么高,却是很少的。在我小的时候,鄂伦春族人家几乎家家都会做这种桦皮船。但是现在,村里会做桦皮船的鄂伦春人已经很少。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不仅是鄂伦春民族,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都面临困难,有些甚至是举步维艰。”郭宝林向记者讲诉道。

  2007年,郭宝林获得了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艺术联合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

  郭宝林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道:“民族工艺是要靠人来传承的,不能我死了,我们的民族工艺也跟着被埋藏。我很担心桦皮船制作工艺是否会失传。”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为了展现黑龙江省“林海雪原”的地域特色,鄂伦春族特有的一艘长6米、宽0.8米的桦树皮船,运送到宝钢大舞台进行展示,并将在世博园永久保存。被称作“最后的山神”的郭宝林成了全场的明星。

  心系民族文化的郭宝林在多年前开始在身边寻找“意中人”,有自己认识的村民,也有从远方慕名而来的取经者。如今,郭宝林收了5个徒弟,其中有鄂伦春族的,也有汉族的。他把桦皮船制造工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同时也把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传递给后人。

  郭宝林的桦皮船每条售价1万元人民币,5条桦皮船加上家里的其他副业,年收入预计达到10万元人民币左右。

  2013年黑龙江省呼玛县经申请建设了鄂伦春族民俗新村,占地面积约80000平方米,住宅外部装饰有鄂伦春族特色图案,彰显鄂伦春族民族特色,为发展民族旅游奠定了基础。(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