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闽都风情:福州软木画的恋恋故人情

2013年10月02日 10: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福州10月2日电 题:福州软木画的恋恋故人情

  作者 林春茵

  来到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城门村,77岁的吴传福不仅现场演示“福州三宝”之一的软木画制作,而且揣着一个大大的“幸福”,想和城门村的老友林富贵分享。

  今年9月初,吴传福随福建文化团体出访葡萄牙里斯本,见到了久违的“栓树”。栓树皮十年一剥,以其质地柔软、纹理细润、易于用刀,成为福州软木画沿用了近百年的唯一材质。

  “我祖父、我父亲,包括林富贵,多少手艺人用栓树皮做了一辈子软木画,竟不知道栓树长什么样,而我见到了,遍地的栓树,你说我幸不幸福?”吴传福是福州软木画开山者吴传棋的孙子,曾一度封刀,近年重出江湖。

  吴传福近日告诉中新社记者,首幅福州软木画仿制于1914年,当时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从海外带回一张木画贺年片,交给福州工艺传习所木雕技师们研究,发现材料与福州马尾船政的海轮救生圈衬垫木材相似,此后福州一直取用从地中海沿岸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进口的栓树皮为材作画。

  鼎盛时期,从海外而来的福州软木画又到海外去,依仗福州海外通商便利,遍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度是福建上世纪80年代外贸出口创汇最高的产品之一。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福州市工艺木画厂倒闭,人才流失日益严重,以至于软木画走向没落,被列为受保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门村昔日是福州软木画的生产重镇。在围观吴传福演示软木画制作的人群里,35岁的林云清看着《松鹤延年》感慨道,20年来,软木画已经不多见了,“当时城门很多人都做软木画,用闹钟发条磨薄做成的刻刀最好用,筷子剖两半把发条裹起来就很称手。”

  百年老工艺,渐无人识,吴传福却笃定淡然,“没有全忘,至少我知道有人还在做。”他指的正是过去领着城门村做软木画的代工厂厂长林富贵。

  65岁的林富贵说,年轻时他即与吴传福因画相识相交,40年来大起大落,“画了大半辈子了,都成习惯了,我舍不得放弃软木画。”

  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为软木画“枯木逢春”营造了良好条件。这两年来,老哥俩没少在一起碰头商量福州软木画发展大计。

  如今,这些老艺人打破“传男不传女、传亲不传外”的传统,纷纷成立软木画工作室,广招弟子,频频参加各种推介展会、文化活动。有的还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让软木画工作室向现代制度公司发展。

  软木画现仍处于刚刚重启阶段,一幅过万元人民币的大型精品往往需要集体创作几个月时间,耗时耗力而收益不高。但在吴传福看来,相比起市场复苏,手艺的传承才是第一位的。

  他最年轻的徒弟也已经55岁了,而年轻人因为工资低、枯燥寂寞都不肯来。过去只传单项技能,现在他倾囊传授所有画法,“人是最重要的,工艺都在老艺人心里,人还没有走,工艺先走了那怎么能行?”

  “在里斯本,同去的领导都很理解我们软木画艺人的感情,大家一起在栓树下拍了很多照片。”忆起见到栓树的那幸福一刻,吴传福笑了,“祖父创的手艺,到我这代不能丢了。”(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