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多数家长不赞同校方禁止中学生用手机

2013年10月10日 21: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郑州10月10日电(记者 周小云)当下,不管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拥有一部手机已不是难事。日前,河南渑池县高中将没收学生的30余部手机当众销毁引发包括家长在内的多方抨击。面对手机一族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学生该不该使用手机?使用手机是否一概而论会影响学生学习?受到各方关注。10日,记者走访郑州多位学生与家长,不少人表示,校方可否与时俱进,不要“视手机为猛虎”。

  受访的家长一般认为,学生过分使用手机会影响学习,但校方不可禁用手机;也有人认为如果校方禁用手机,家长会失去和学生的联络,学生的健康、生活、安全问题没法及时了解;还有家长说,学校强制禁止携带手机,也有可能助长学生的逆反心理。

  “学生可以用手机,但如果带入考场,或者玩游戏影响学习,学校暂时扣留学生手机还是可以接受的。”10日,在郑州街头,一位王姓家长向记者发表学生到底该不该用手机的看法。

  王先生称,违反校规确应受到惩处,当众教育也无不妥,但要有个度,得适时,因人因事因物而异,有的学习尖子也用手机,所以学习成绩不好不见得是手机的原因。“恨铁不成钢的想法,能得到全天下父母的支持,但如果直接销毁学生手机可能适得其反,会助长学生逆反心理,也会让家长觉得,学校行为过于粗暴。”

  当日午时,一位刚刚放学走出校门的郑州某中学高二学生周柯旭告诉记者,就在上个月,自己因午休时戴耳机听歌,被老师暂收了手机,并被告知,假期领取。

  周柯旭说,“学校规定不让用手机,是担心影响学习,学生犯错了,可以暂收手机,但不可销毁,因为这是侵犯了学生的私有财产权。”

  在河南师范大学就读的大一学生朱潇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就是手机时代,这是无法逆转的现实。学校也得与时俱进,如果学生都没手机,那就没法和家庭保持互相联系了。

  朱潇称,高中时期寝室没有固话,校园也就只有超市才有一部公用电话,就连现在的大学校园和寝室也见不到固话的身影了,在这个时代,没有手机,在学校有个突发状况,联系家长都困难,“这个责任谁来负?”

  平时忙于工作的邹女士,与朱潇想法一致,她首要关心的就是孩子在校的安全和健康问题。她告诉记者,从女儿六年级时就为她配了手机,如今女儿已经上高一了,而且住校,手机成了母女俩不可或缺的联系工具。“但是女儿的成绩一直没有下降,所以用不用手机也得看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定力、自制力不行,建议家长就不要为孩子配手机,如果孩子自制能力很强,即使身上装一部手机,他也知道怎么管理。”邹女士说。

  邹女士表示,校方不可以一刀切禁止学生带手机。因为现在社会不安全因素太多,比如路途中,机动车辆是对孩子最大的威胁,万一上学放学路上出现问题,学生可以用手机及时联系到家长。

  针对学生该不该用手机一事,记者对学校进行了采访。郑州市第三中学政教处一名老师表示,该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学生带手机,经老师发现后会暂扣保存,将由家长来领取。

  学生不带手机,又如何与家长联系?这名老师表示,学校各班老师电话对家长都是公开的,学校校园内虽然没有设置公用电话,但如果学生有事需联系家长,可通过老师的手机或者学校办公室的电话都可联系到家长。

  对于部分住处距离学校较远的同学,该名老师称,允许这些学生可佩带手机,但需进校门时关闭手机,出校门后才允许开手机。

  采访中,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手机不仅是通话工具,还是家长与孩子沟通情感的桥梁和纽带。逢年过节、父母生日,他们都会收到孩子所发的祝福短信,无形中也加深了双方的感情,就连偶尔的冷战,有时也会通过短信,来化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对于学生该不该用手机,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蔡劲林称,手机对于孩子来说,它的重要性可能更是家长安全感的一个需要。手机是学生自己的私有物品,校方剥夺学生的东西,则会给学生造成“将来自己有权利了,也可以非法去剥夺”这样的心理。

  “就拿学校销毁手机来说,这样做,只会教给孩子用不合适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蔡劲林分析认为,学校要求孩子做出一些规则的时候,还会给他做一些惩罚,这会让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想让一种行为被固定下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学校则应该采取鼓励的方式,而恰恰这所高中所表现的行为,却是以学生被惩罚而结束的,这反而会导致学生出现一种很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严重受挫,则不利于成长。”

  蔡劲林表示,想让学生更好地遵守规则,可以尽可能让他从这些规则里面获得一些好处。在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可以让他在违反规则的过程里面感受到一些不良的后果,尽可能让这种挫败变成对孩子成长有帮助、有教育意义的事件,这样才可阻止孩子做一些违反规则的事。(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