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北日报:“金色大厅”何以成为“卡拉OK厅”

2013年10月11日 15:01 来源:河北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有消息称,今年以来,已有130多个中国文艺团体和个人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但真正观众却寥寥无几,当地媒体也不关注,金色大厅几乎已成为某些人自娱自乐的“卡拉OK厅”。记者曾亲历过一台演出:台上演员闭目昂首、自我陶醉;台下观众进进出出、交头接耳,还不时夹杂着孩子的嬉闹和手机铃声。(9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

  应该说,金色大厅在维也纳的音乐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的演出也不乏精品。不过,近年来在国内一些媒体、机构和企业的热炒下,金色大厅俨然已成为“世界音乐圣殿”的代名词,仿佛只要登上这个舞台,就意味着个人或团体的音乐造诣获得了国际认可。但事情的真相却并非如此。

  维也纳金色大厅何以成了国人的“卡拉OK厅”?这一方面缘于国人的长期误读。据报道,金色大厅是维也纳爱乐乐团每年举办新年音乐会的普通剧院,只是随着音乐会影响的扩大,这座金碧辉煌的大厅才通过电视转播逐渐提高了知名度。实际上,金色大厅按照商业模式运行,只要交付场租,音乐素养高低并不重要,音乐爱好者都可享有在这里彩排并演出的权利。这也就难怪,出现在金色大厅舞台上的中国团体和个人演出水平参差不齐了。

  另一方面,缘于某些人的虚荣心理。就是这样一个供音乐爱好者和艺术家切磋技艺、展示自我的有偿活动场所,却被一些人包装、渲染、炒作成“世界音乐圣殿”,原因何在?有些人纯粹是为了圆梦——— 比如温州某女企业家前不久在金色大厅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她想征服一个又一个舞台,从温州大剧院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有些人是为了“镀金”,在金色大厅露一小脸,再回到国内炒作一番,身价立马翻番,这笔买卖相当划算;而一些文化部门却有捞取政绩之嫌——— 把自己管辖的文艺团体带到金色大厅表演,或依托一些机构举办各种音乐比赛、艺术节,意图是为“政绩工程”锦上添花;另有一些企业“扯虎皮作大旗”,想借投资金色大厅演出之机,搭一搭海外宣传品牌的“顺风车”。

  于是,中国文艺团体和个人在金色大厅的演出便尴尬重重,有专业演员自费或拉赞助登台献艺,有音乐团体筹款前来亮相,有音乐爱好者、度假的学生和旅游的老人凑钱登台,也有商人花钱为自己或亲友搞圆梦演出。而这样的演出,用的是剧院“垃圾时间”,门票靠使馆和商会免费向华人赠送,为表明真的“到此一游”,还有人竟然伪造当地官员签名……

  这些乱象对中国文艺走向海外是一种伤害。这些耗资巨大的演出,无法坚持足够高的艺术水准,只是一味追求亮相世界舞台,哪怕自娱自乐或是花钱买吆喝都行。长此以往,不仅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起不了多大作用,反而给海外观众留下演出水平整体低劣的印象,真正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演出反而难以通过正式渠道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拿出真东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曾表示,我们曾经以陶瓷、丝绸为荣,而今天世界上最值钱的丝绸是意大利产的,我们的陶瓷产品在国外往往是低档的进不了超市,高级的成不了艺术品。我们的文化输出,千万不能步这个后尘,如何有效“走出去”,以何种面目叩响国际市场的大门,值得深思。(何勇海)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