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省民资在农商行股本中占比超80%

2013年10月14日 08:5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绘图:杨佳

  今年以来,放开民资申办银行成为经济焦点,各地民营企业纷纷振臂高呼,希望政策尽早落地,能抢得“头啖汤”,广东也有企业迫不及待递交组建民营银行的申请。

  昨日有消息称,今年申请或有计划申请筹办民营银行的上市公司或其大股东已达27家,且数字仍在不断增长中,但首批至多五家,头筹或为有央企参股的“神州银行”夺得,而注册地将在深圳和武汉二选一。

  事实上,作为最后向民资开放的领域之一,民间金融虽早有萌芽,但一直游走在体制之外,有的甚至在“灰色地带”中膨胀成为风险因素。

  引入民营银行能够有效地调整经济结构,降低金融风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等实际难题,对“三农”等领域具有很好的扶持作用。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民资进军金融业还需跨过多少坎?民营金融业如何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转型力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第三篇,我们将聚焦民间金融破冰下的广东机遇。

  风向

  政策春风起 民资破门急

  相比之前缓慢的“打开门”的探索,最大力度的金融创新正在开启,新一波民营银行开立大潮即将涌动。

  今年6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强调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不到一个月,7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金融“国十条”,其中第九条“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首次明确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

  20多天后,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到“推动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鼓励下,全国各地掀起了申办民营银行的风潮。据了解,截至9月底,今年已有10家民营银行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名称预先核准,27家企业提出成立民营银行意向。

  外贸和民间资本均较为发达的广东,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当然不会错失良机,深圳腾讯、广州香江集团和揭阳中德产业园成为首批上报民营银行申请的三家企业。

  随后,金发科技也发出公告,将牵头与广州数十家民营企业联合申报设立民营银行,规模约为100亿元。此外,美的、格力等企业也纷纷透露有此意向。

  广东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广东省内递交申请的民营企业基本都具备雄厚的实力,并对自担风险等问题进行了制度性安排。我省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投资活跃,具备探索设立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环境和条件,

  “根据有关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请求,我省已向中央监管部门转报方案并商请支持。目前,我省还有一些地方和民营企业正在研究和制定设立民营银行的方案,下一步,我省有关方面将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做好论证、申报等各项工作,争取在广东先行先试设立民营银行。”广东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

  析因

  钱不是问题 缺的是平台

  广东民营经济实力雄厚。到2012年末,全省民营经济单位突破500万户,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9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4%,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9%。

  同时,在市场经济活跃的南粤大地上,曾孕育出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大型银行,专注服务实体经济中最活跃同时最需要输血的民营企业。

  根据广东省金融办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我省民间资本在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总股本中的占比分别超过35%、80%和50%,全省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也均由民营资本投资设立。

  为何民营资本如何热衷涉足金融业?此间机遇何在?

  除了觊觎银行业高杠杆带来的丰厚利润外,相对于国有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出身民间的民营老板,显然更懂得“身边人”的需求。

  引入民间资本,解决最活跃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在南粤大地上已经萌芽渐生,而民营经济重镇佛山更是此间热土。在民营银行之门打开之前,“老广”们已经开始了外围探索。

  作为广东第一家民营金融集团公司,佛山集成金融早在1996年就开始涉足金融领域的单一业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集成金融目前已经成为提供期货、担保、创投、小额贷款、保险经纪、基金管理、投资管理和科技成果孵化器等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区域性专业金融机构。

  集成金融只是一个缩影。近几年,大量佛山实体产业资本通过出资参股、联合设立担保、小贷、基金、财务公司等形式进入金融领域,势不可挡。此前顺德家电企业纷纷涉足风投,最近西樵纺织协会、大沥金属行业协会又抱团发起了小贷公司进驻佛山民间金融街。

  “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进入的资金规模普遍不大,但契合佛山中小微企业众多、本地传统产业升级和高科技制造业项目比翼齐飞的特点。”集成金融集团董事长张铁伟说。

  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虽是世界“通病”,但症结不在于金融机构“钱荒”,而在于体现中小微企业真正实力的数据缺失和适用于中小微企业的产品平台缺失,这是张铁伟从十多年运营经验中得到的深刻领悟,他也期待民营银行大门的开启,能给集成金融带来二次腾飞的机会。

  在张铁伟看来,“用民间资本解决民企之困”,关键在于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建立覆盖中小微企业全生命流程的立体化的民间金融服务体系。

  给了金箍棒 莫忘紧箍咒

  建言

  对民营企业进入金融领域,张铁伟直言,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产业资本对金融的风险判断、资本实力、经营管理规范、危机应对等都无法和传统金融相提并论。他表示,产业资本在进入金融市场初期缺乏金融血统,需要政府主动引导。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认为,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并不代表国家会大大放低银行的准入门槛,对发起成立民营银行的主体,有两个条件需要特别强调——金融相关方面的从业经验和对实体经济的涉足。

  “由于金融业的风险特殊性,我认为作为发起人的民间资本需要在第三方支付、小贷等相关方面有从业经验,在自己的本行业实业系统内,有较大的转型升级需求。第二,跟实体经济结合度高,在实体经济有相当的涉足,这是为其未来结合实体经济进行更好金融创新的基础,不能为了成立银行而成立银行。”陆磊表示。

  陆磊分析指出,广东由于实体经济发达,极有可能成为试点地区。“广东的经济发展有大量的民间资本,可以鼓励民企集合发起,由政府来引导。”他表示。

  而在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专家强调得最多的莫过于“打开门”后“安全通道”如何设,风险如何防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南方日报记者分析表示,“对于民营资本办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担心民营企业家或民营资本不懂银行;第二,担心民营银行出现利益输送,搞关联交易;第三,担心民营资本没办好银行卷钱外逃,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他认为,规避民营银行经营失败的风险,尽快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很重要。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把银行的损失与存款人的损失隔离开,而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可以隔绝单一问题银行的风险传导。

  此外,民营银行申请审批过程中和试行之后这两个环节都要做好。除了考虑如何使得民营银行能够成功设立,更要考虑如何能够提升民营银行设立之后的监管和存款保障,帮助这些民间资本提升自身能力并且规范运作,保证这些民营银行成立后能够有能力按照要求来有效和安全地经办银行,使其能够长久发展,真正地实现民间资本通过金融的渠道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记者观察

  盘活民间资金

  关键在于疏浚

  次贷危机的后遗症,是至今难以消化的天量流动性。

  大量资金通过民间借贷、房地产投资等方式,在传统金融体外急速膨胀,形成了体量庞大的民间影子银行。一边是创新型中小企极度缺资本血液,一边是民间资本堰塞湖水漫风险高筑。

  大禹治水,关键在于疏浚。引导盘活天量民间资金,让其进入充实金融业,甚至设立更为专注于服务中小企业、创新科技企业的新型金融机构,能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难题。

  9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求是》杂志中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引导其立足小微金融的市场定位。在他看来,适度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小型金融机构发展,进一步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发展,发挥好民间融资在扩大小企业融资来源中的作用,是我国加快包容性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的有效尝试。

  但可以预见,改革创新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随着民营银行政策研究的铺开,“风险自担”等制度安排已经明晰,对于大量希望进入金融业的民企来说,要变成“凤凰”必先经过“涅槃”,做好一间民营金融机构难度并不低。

  此外,在实实在在的“打开门”政策下,民营资本是否就能畅通无阻地在金融业内游弋,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过往一直存在的“开而不放”的隐形玻璃门会否依然阻碍着民资的步伐?这是市场中难以抹去的疑云。

  作为立于改革开放潮头的广东,应该以更大的勇气和创新,给予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更多政策宽容和扶持力度,助其规范助其成长,以浇灌出一批更有创新活力的实体经济绿芽。(记者 黄倩蔚 肖文舸 实习生 周雷 策划统筹 郭亦乐 贾肖明 卢轶 金强)

【编辑:白琥】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