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倡议多学科交叉推进中医针灸现代化

2013年10月14日 14:00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针灸与国际化接轨的议题成为各方专家关注焦点。通过遗传学、代谢组学、分子影像学多学科交叉,将基础学科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针灸科研和临床应用的现代化科研手段,正为中医界专家学者所重视。

  在大会主题报告中,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梁繁荣发布了两次列入国家973项目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穴位”及其在针灸临床治疗中的特异性,曾一度受西方医学界质疑。而通过将生物学、神经影像学、代谢组学引入针灸研究,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证明了经穴特异性的存在。

  梁繁荣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研究已证实穴位与非穴位在人体肥大细胞分布、胶原状态、元素含量等存在差异;针灸操作能够引起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和胶原形变,这正是针灸发挥效应的起始信号之一。而通过神经影像学研究还发现,上述信号能够在人体中枢神经发挥靶向性调节作用,即不同穴位针刺对人体不同区域能够产生作用。此外,目前该项研究已首次将代谢组学引入针灸,证明了刺激经穴后,对相应疾病区的脂肪代谢、糖代谢等关键代谢产物调整效应、针对性,明显优于非穴位。而针灸对疾病治疗的重要原理之一,正是通过促进代谢物调节实现。

  记者从会上获悉,相对于受成分、材料限制“进军”国际化缓慢的中药材领域,中医针灸作为一种特殊的补充医学和替代医学,其绿色、无副作用的特点在国际医学界已广受认可。目前全球有183个国家都在使用中医针灸治疗,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人均中医针灸师数量甚至高于我国。本届大会共吸引美、德等专家学者超过800人,占大会参会总人数的50%以上。国内外学者们还就自主神经系统和中医药、神经电信息的针刺手法、针刺镇痛累积效应机制等交流了最近研究成果。专家们提出,未来针灸基础研究应该提倡多学科交叉,将遗传学、代谢组学、分子影像学等恰当地引入针灸领域;针灸临床的发展,要注重诊疗病种由常见病到疑难病的转变,临床重点由验证疗效到提升疗效的转变。(记者 盛利)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