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称单一以老年人为对象设计的政策不一定管用

2013年10月14日 14:31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蒋迪雯摄

  老龄化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如果说前几年养老讨论还停留在概念上,那么今天,养老问题已经变成现实,它就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养老呢?中国人口太多,养老模式要多元发展,以符合不同需求。单靠一种养老模式肯定不行。复旦大学人口学彭希哲教授为我们解读了养老的N种模式——

  经济角度看

  ●养老金制度,是目前国际最通行的制度。北欧等由政府承担大部分,美国等政府承担比重小,更多采取商业养老保险。根据不同运作方式,还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年轻人交的钱直接用于老年人)、完全积累(自己今天付的钱,积累到退休自己用),目前全世界都以现收现付模式为主,新加坡是完全积累模式。

  ●以房养老。如今可能被媒体炒坏了,让人感觉以房养老似乎是政府不管养老、怂恿老百姓把房子卖掉,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以房养老只是一种补充手段,增加一种养老的可能性。以房养老,并不意味着养老金制度就会终结。

  ●个人储蓄及相关投资养老。老年人中可分两类,一类是老老人,七八十岁以上,低工资,积累少。另一类是新老人,大多50年代生人,经历过改革开放,经济状况良好,有房产有储蓄,个人积累多,自己可以养老。纵观全世界范围内,这批新老人都是经济状况较好的。因此“啃老”已非中国独有,目前西方国家年轻人和父母居住比重在不断上升。日本独立居住年龄在往后推迟。意大利也有同样现象。从代际看,50年代人恰逢世界经济走势良好,财富多。

  ●家庭支撑。农村老人大部分需要子女支撑。

  ●社会机构、慈善捐助。这种模式不可能作为养老规划主动考虑。

  居住角度看

  ●居家养老。这是目前国际上比较主流的模式。

  ●机构养老。养老院碍于地皮有限、员工有限,在老龄化社会,尤其不可能让太多年轻人从事养老院工作,机构养老,在全球来说也只是占少数。

  ●两者之间的各种养老模式。比如说依赖钟点工、子女、社区义工的居家养老。比如说住在老年公寓,公寓带有养老服务性质;住在老年社区,小区公共服务更多针对老年人服务。还可以在社区成立托老所、送餐点,白天在托老所,晚上子女把老人领回去,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结合。

  彭希哲强调,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老龄化社会,许多人对老龄化社会有恐惧心理,甚至回避心态。然而社会步入老龄化不可避免,中国的速度还特别快。一些大城市如上海,由于大量外来人口导入,上海常住人口老龄化比重反而有所下降。将近1000万外来人口中,90%都是工作年龄人口,光看数字,容易助长回避心态,似乎短期无忧。但是长远来说,现在不为老龄化做准备,真的老龄化后就来不及了,设施建设、基础配套、养老院土地等,都需要长期规划。

  此外,养老需要方方面面各个领域整合。养老院并非民政局一家之事。比如盖好房子,提供服务的阿姨哪里来?老年产业中,如何生产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刺激老年人消费,也需要产业结构调整。还有现在刚退休的人,想读老年大学,当志愿者,渴求知识更新,终身教育资源也要跟上,避免老年人出现数字鸿沟,针对老年人的教育产业大有可为。

  总之,解决老龄化,做好养老这篇大文章,需整合各方之力,单一的以老年人为对象设计的政策可能不一定管用。彭希哲提醒,老龄化对传统社会运作模式、公共服务能力是巨大挑战,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和就业机会。(龚丹韵)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