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雾霾笼罩东北三省 多条高速全线封闭

2013年10月22日 09:5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深秋一场大雾,致使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处于雾笼霾罩之下。10月21日,黑龙江、吉林、辽宁多地发生大雾或雾霾天气。

  21日2时45分,长春市气象台发布大雾红色预警信号,这是大雾预警信号的最高等级。目前,吉林省高速公路、铁路和民航等交通方式全面受到影响。

  辽宁省在20日夜间开始连续发布大雾预警信号,21日早间级别提高至最严重的红色,全省10条高速公路封闭,沈阳机场航班大面积延误。

  与此同时,21日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雾和霾,能见度低,省内高速公路全线封闭。哈尔滨市发生重度雾霾天气,一些市区能见度不足10米,全市中小学停课,部分公交线路暂时停止运营,多条高速公路全线封闭。

  长春伸手不见五指预警级别最高

  21日6时,长春市大雾弥漫,几乎伸手不见五指,气象台发布大雾最高级别红色预警信号。道路上所有通行车辆全部将双闪灯打开,并缓慢行驶。由于雾霾导致空气刺鼻,大部分出行市民和执行任务的交警均佩戴了口罩。

  随后,吉林省气象台于21日7时再次发布大雾橙色预警。21日,吉林中西部出现大范围大雾,部分地区出现浓雾,能见度仅有100米。吉林省高速、铁路和民航等交通方式全面受到影响。其中白城地区东部、松原、长春、四平、辽源等地出现了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浓雾,部分地方能见度小于100米,给当地的百姓生活出行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受大雾影响,21日晨吉林省多个高速公路路口封闭。其中东北交通大动脉京哈高速主线、珲乌主线能见度不足50米。目前,吉林省高速公路除个别路段可以通行外,大部分路段均已采取入口关闭措施。据悉,受大雾影响,从20日晚到21日晨高速公路共发生交通事故14起。

  铁路方面,大雾致20日K7392次列车晚点6小时,2220次列车晚点5小时。21日清晨,长吉城际长春站至龙嘉站间,动车暂时限速每小时40公里。此外,长春站预计21日站内会有部分列车晚点。

  民航方面,由于大雾导致长春龙嘉机场能见度不足100米,机场内所有航班、共22架次不能起降。预计21日上午11时机场天气会有所缓解。

  辽宁大雾持续关闭10条高速公路

  受冷空气影响,辽宁各地出现了小雨到中雨、局部大雨天气,降雨同时,辽宁多地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偏低,辽宁中部和东部各市、辽河流域及沿海地区受影响严重,以上大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局部能见度不足50米。目前,辽宁的大雾天气已经连续出现了3天。气象部门在20日夜间开始连续发布大雾预警信号,21日早间级别提高至最严重的红色,全省10条高速公路封闭,沈阳机场航班大面积延误。

  在沈阳,大雾从21日凌晨开始加重并持续不断,直至中午浓雾仍然不散,出现重度雾霾天气,全市多个监测点位PM2.5值突破200,部分地区突破300,达到最严重级别。首要污染物为PM2.5,截至21日13时,最近24小时PM2.5全市平均浓度为209微克每立方米。

  全省境内沈康、西开、平康、新鲁高速全线,京哈、丹阜、沈环、辽中环线、长深、沈海等多条高速部分路段封闭。

  辽宁省内各客运站均受到大雾影响无法正常发车,省快速客运站早班客车已全部停运。截至21日11时,除沈山线路、沈丹线路部分班次恢复外,其他线路停运。

  20日晚桃仙机场就出现大雾,机场进出港航班均受到影响。20日21时后的大部分航班备降到大连、烟台、天津等城市。

  哈尔滨污染升级中小学全部停课

  继20日哈尔滨市发生严重雾霾天气后,21日清晨,哈尔滨市的空气污染情况愈发严重,PM2.5指数持续“爆表”,预警信号升至最高级别的红色,一些市区能见度不足50米,部分路段能见度不足10米,相邻的楼房互相看不见,马路对面的情况也基本上看不见,车和车之间只能看到雾灯和急行灯在闪。在10米或者15米远的位置,只能听见对面有人说话的声音,但是根本看不见人。有网友戏称: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在哈尔滨,我拉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人。

  哈尔滨市教育行政部门已通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一天,具体情况视明天的天气情况而定。哈尔滨市区部分公交线路已经停运,交通陷入瘫痪状态,公交站台聚集了大量上班出行的市民,大部分市民戴着口罩或者用手掩着口鼻。

  21日,黑龙江省大部地区出现大雾和霾,齐齐哈尔、大庆、绥化、牡丹江、鸡西、七台河、双鸭山、佳木斯、伊春、鹤岗等地区也相继出现雾霾天气,由于能见度低,目前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全线封闭。20日早晨7时左右,黑龙江省哈大高速突降大雾,能见度不足50米,造成多车相撞,现场一名货车司机被卡在车中。据高速支队哈大大队队长佟以滨介绍,由于高速能见度低于50米,已不具备通行能力,哈大高速全线关闭。目前,哈大高速共发生两起事故,造成多车相撞,一名货车司机受伤,无生命危险,并非网上所传“多人伤亡”。

  分析

  多重因素叠加致哈尔滨“恶霾缠身”

  黑龙江省气象台预报室主任赵广娜介绍,近日出现的低能见度的情况,基本上都是雾和烟的混合物。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烟雾天气。出现雾霾天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气象因素影响。近几天哈尔滨市持续逆温和弱风气象,空气湿度较大,形成大雾,而当地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重了大气污染,是造成空气污染加重的直接因素。

  二是城郊及周边县市在秋天整地期间大量焚烧秸秆。长久以来,哈尔滨市城郊及周边农村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偏低,秋末冬初时节,存在着大量焚烧秸秆的现象,产生大量烟尘。

  三是近日供暖燃煤锅炉陆续启炉。哈尔滨市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清洁燃料使用比例低,城市周边、城中村存在大量低矮面源污染。按照以往的经验,进入采暖期的哈尔滨,空气最易发生污染的时段应该集中在深冬时节,但今年的提前到来令人猝不及防。

  此外,部分区域扬尘污染防治措施不尽完善也被认为是诱因之一。

  哈市上空的污染物并非一天之内堆积而成,早在4天前,哈市就已经出现了空气污染的苗头,当时哈市连续处于高压冷空气控制,犹如给城市戴上了“帽子”,污染物得不到扩散;紧接着,南来的暖空气进驻,本就浑浊的暖风还带了点华北地区的污染,给哈市空气质量又蒙了一层灰;直到20日晨的静风,水平方向也不利于扩散,导致污染像“滚雪球”一样越堆越多,都憋在了上空,最终形成了雾霾。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哈尔滨市首次迎来雾霾天气。去年1月份,哈尔滨市区内一场轻度的雾霾,就曾为这座城市敲响空气污染警钟。黑龙江省环境监测处处长陈家厚认为,提高清洁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才是北方城市的“脱霾之道”。“环境质量的好坏,与一个国家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有直接关系。参照日本这样的工业发达国家,风电、火电、水电各占能源结构中的三分之一,清洁能源比重在60%以上,调整能源结构无疑是‘治霾’的根本。”陈家厚说。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同时加快哈尔滨市及各地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科学管理,降低供暖煤污染强度,谨防雾霾天气造访。

  他山之石

  英美如何治污

  伦敦和洛杉矶这些英美国家的大都市,也曾深受空气污染的毒害。这两座昔日的污染城市的经验是多管齐下,科学标准、立法保障、民众监督……一个都不能少。不过,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伦敦和洛杉矶几乎都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才基本实现“云开雾散”。

  为大幅缓解令很多国家头疼的空气污染,英国动用的利器有四招:一是立法提高监测标准,改善空气质量;二是科学规划公共交通,减少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三是控制汽车尾气、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科学地建设城市绿化带。

  1956年,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出炉。依法治理污染已成为英国政府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政府发布的各种相应的法律、通告,为成功控制大气污染奠定了基础。

  针对目前的汽车排污问题,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如: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在车辆年检中,严格检测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的排放是否达标;在市中心设立污染检测点,警察可拦截有过多排污迹象的车,对其进行测试,并有权对未通过测试的车主实施罚款。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和控制汽车尾气排放,2003年2月,伦敦市政府在一片质疑和反对声中,开始对周一至周五早7时至晚6时半进入市中心约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机动车,每天征收5英镑的“交通拥堵费”,由此获得的收入完全用于改善伦敦公交系统。此后收费区域不断扩大,收费标准也提高到8英镑。

  美国于1970年颁布《洁净空气法》,此后,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洛杉矶市采取了大量的治理措施和控制办法。首先,在洛杉矶市出售的汽车必须是“清洁的”,而且要求1994年以后出售的汽车全部安装“行驶诊断系统”,即时监测机动车的工作状态,让超标车辆及时脱离排污状态和接受维修。而且,加州还通过了严于联邦的《污染防治法》,引导并促使美国和外国汽车生产厂商改进汽车的排放性能。

  在洛杉矶,虽然多数人仍然使用私人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公共交通只处于次要地位,但洛杉矶市采取了包括增加停车收费等多种方式,鼓励多人合乘一辆汽车,减少公路上的实际行驶量和尾气排放。政府还通过低息贷款和补贴的方式鼓励人们尝试使用清洁燃料的汽车。

  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既与燃料结构有关,也是人口、交通、工业、建筑高度集聚的结果。对于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难题,必须结合地形、气象、能源结构、绿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筑布局、交通管理、人口密度等多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考虑,采用综合性的办法加以解决。

  延伸阅读

  欧洲九成人受污染物影响

  据西班牙《国家报》近日报道,很多人认为欧洲的空气质量比亚洲或拉丁美洲一些大都市的空气质量好,但是那里的居民现在也受到污染问题的困扰,因为污染已经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欧洲环境协会(EEA)14日针对这一问题发布警报称:大约90%的欧盟城市居民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人身体有害的污染物的影响。

  负责处理会员国提交的2011年官方数据的机构提醒欧洲民众:对流层臭氧和其他一些可以引起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甚至减少人类寿命的微粒,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排放下降,近些年来却有加速上涨的趋势。EEA此项报告提出的时间是很恰到好处的。因为仅在几个月前世界卫生组织刚刚更新了其2005年关于污染物对健康负面影响的指南,并有研究结果称:科学已经充分表明,如今的环境质量已远远不如八年前。

  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院是一所研究PM2.5微粒十多年的研究机构。他们的研究工作已经证明污染和死亡率、住院率升高、75岁以上老人因循环和呼吸系统原因死亡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我们发现,即使根据欧盟给出的水平看是正常的,却仍能观测出这些微粒对人体健康是有一定损害的。”该院研究员胡里奥·迪亚兹肯定地说。

  欧盟对于污染物浓度的限制比世界卫生组织的要宽松得多。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PM2.5,欧洲允许平均每年每立方米25微克,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却强调指出只有平均每年每立方米10微克以下才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巴塞罗那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流行病学家Jordi Sunyer说:“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身体健康负责,但是欧盟判断健康的标准是和经济社会成本效益有紧密关系的。”

  EEA的报告发现,在2009年和2011年,96%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超出世界卫生组织PM2.5浓度准线的环境中,98%的人生活在臭氧含量超标的环境中。环境专员亚内兹·波托奇尼克认为污染问题解释了2010年欧洲有40万人过早死亡的原因,并惊呼道:“这死亡的数字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10多倍!”他的论文标题是:如果你认为经济远比环境重要的话,试试忍住呼吸来数你的钱。(综合报道)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