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街头乞讨者多是熟面孔 救助站:影响正常救助

2013年10月24日 13:59 来源:海南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如此乞讨

  我们该如何对待

  昨日,海口市民刘先生向本报记者反映,海口市有不少乞讨者,乞讨的方式也各有不同,走在街头会发现很多“熟面孔”。昨日,记者走上海口街头调查了解,发现乞讨者的乞讨方式五花八门。对此,海口市救助站称,乞讨手段日趋团体化、专业化,影响正常救助工作的开展,需加强执法手段。

  街头乞讨方式五花八门,真假难辨

  昨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海口市海秀东路明珠广场前的天桥上,一名戴着墨镜的老大爷正在拉着二胡,身边放着几件行李,面前铺着一块白布,上面写着:求助,年老又多病,无儿也无女,请给一元二元吃饭钱。同时,他的身边还放着一个红色的桶,路过的人不时向里面放五毛、一块、五块……

  “我无亲无故,讨钱是为了治眼睛。”今年72岁的黄大爷告诉记者,他来自河南,曾制作过路牌和广告牌。可三年前,他的眼睛因白内障而失明,因为没钱治疗,再加上以前挣的钱都花完了,所以,一个多月前,他就出来乞讨了。他告诉记者,每天平均能讨到100多元,他想用来治眼睛。当记者问及他是否愿去救助站时,黄大爷说,去救助站,工作人员会劝他回老家,但是他家里没有亲人,他不想回老家。

  在龙昆南路,一对母女背着行李站在路边乞讨,面前放着一张写着“求助4元,给孩子买饭吃”的布,孩子看起来只有三四岁大,当记者试图探问其家在哪里,为何乞讨时,她并未作出回答。

  同时,海口街头常出现“背包客”,他们身上背着旅行包,自称旅游时钱财被盗,求助几元回家……

  记者调查

  部分受访者认为街头乞讨多为骗术

  对此,记者采访了10名市民,7人认为,很多乞讨都是骗人的,利用大家的同情心,很不道德。另外有两名市民认为,能帮助他们还是会帮,对于受助的是否为职业乞讨者,他们并不介意。还有1人认为无所谓。

  “我经常在街上看到‘熟人’,不知道是不是职业乞讨者。”家住海口市道客村的刘先生说,他上下班都要经过龙昆南路,时常看到手持拐杖的老太太在乞讨。有一次,他在道客村见到了经常在龙昆南路乞讨的老太太。他个人认为,以前,他觉得那些人很可怜,会给他们一些零钱,但是现在,他不愿再给钱了,因为假的太多了。

  海口市救助站

  部分乞讨人员已去过百余救助站

  记者从海口市救助站了解到,部分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接受救助,而另一部分却恶意骗站、跑站、闹站,甚至有些人已经去过100多个救助站,因“跑站骗助”被列入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黑名单。“有些人组团来救助站,还有些职业乞讨者不愿接受救助。”海口市救助站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22日晚,先后有8名男子来到海口市救助站,年龄在25岁至50岁之间,部分人员身体有不同程度的伤残。工作人员先给他们办理受助手续,当他们的右手大拇指刚放上去,电脑上就跳出他们的相关信息,原来,他们都上了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的黑名单。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那些人基本都去过几十个救助站,其中一人去过100多个救助站。他们中有人说,“我们来这里,目的很明确,不给钱就不走了。”

  据海口市救助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乞讨手段日趋团体化、专业化,严重影响正常救助工作的开展,希望能加强执法手段和依据。(记者 张云)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