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女子辞职“考公”:只要竞争小哪怕去偏僻县城

2013年10月27日 13:00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10月23日,经过三天的仔细对比、筛选,今年刚毕业的23岁大学生李敏终于把自己考公务员的目标锁定在聊城某县国税局的一个职位。“只要竞争小,哪怕去个偏僻的县城”。这已经是辞掉工作专心应考的她今年参加的第4次大型考试了。目标只有一个: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体制内。

  一天过后,24日晚,2014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结束。截至当天18时,共有140.4万人通过资格审查,37个招录岗位报名比例超过1000:1。

  岗位很多,适合自己的不多

  “这是个没有武器和硝烟的战场。”每次从报名开始,李敏就能感受到竞争的残酷性,还不忘形象地比喻,“有点像大伙儿一窝蜂在抢饭吃”。

  报考数字最能体现出激烈程度。系统显示,她看到的多个岗位的填报者都在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李敏从之前的媒体报道中得知,最火的岗位要从七千个报名者中挑一人,这几乎让她失去报考的勇气。

  李敏的失望之处在于,岗位很多,但适合自己的不多。女生,今年6月毕业不能再算应届毕业生,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大部分岗位都有专业限制,有的甚至还有户籍限制……林林总总的岗位报名条件限制,都让李敏的选择范围一缩再缩。

  “为什么对专业限制那么死,难道一个主要整理资料的岗位,必须由管理学专业的人才能干?限制户籍更难以理解,难道外地人去了就干不好?”李敏忍不住爆一下小脾气。

  牢骚发完,还是要服从现实。最终,家在临沂的李敏选择了聊城某县国税局的一个岗位,尽管她此前对这个县的情况一无所知。

  做这个选择主要是因为这里位置偏僻,报考的人相对较少。即便如此,最终显示,她将与其他几十名报名者争抢一个岗位。

  没想过性格是否适合当公务员

  李敏的“考公”之路从今年年初开始,那时,她还没有毕业。宿舍里和她一样边找工作边“考公”的同学有三个。几个人辗转多地,终有一人如愿。

  这个人不是李敏。毕业时,她背起行囊回到临沂老家,找了一份临时工作,暂时宽解对父母的愧疚,“毕业了应该自食其力,起码不该再伸手问家里要钱。”但她考公务员和事业编的念头一直没变,白天上班,晚上复习。

  李敏甚至没有认真想过,性格是否适合公务员这个职业?她有着“90后”的大部分特质——个性、张扬、爱美、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但她又觉得这个职业可以带给自己更多的东西:稳定的收入、健全的保障、足够高的社会地位,甚至,还可能有一个条件不错的男朋友。

  李敏和同学很“不幸”,毕业时正巧碰上“最难就业季”,投出的许多简历石沉大海。也有些工作岗位主动上门,但她不甘心,让她这个经济系本科生去售楼,心理上接受不了。有的公司招人,她几次应试,笔试、一轮面试后,都是在二轮面试时被刷下来,这让她很受打击,甚至怀疑是否公正。

  种种经历更强化了她参加公务员和事业编考试的决心,起码考试过程相对严格、透明,与弹性选拔方式注重家庭出身、社会背景等因素不同。

  这减轻了她和父母的焦虑感。

  因父母要求“考公”,放弃音乐追求

  坚持的不止李敏一个人。在济南,许多和她同时毕业,甚至更早毕业的年轻人,放弃找工作,在学校周边租房专心复习考试。

  一个男生刚拒绝了一家公司,和几个同学合租一间房,每天学习七八个小时,他一直认为,考上公务员就不用愁了,“回家也有面子”;另一个男生则因为父母的坚持走上“考公”路,同时放弃了对音乐的追求,但他不怪父母,他们也是为了让他“吃好饭”。

  当然,还有其他进入体制内的渠道,比如考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这些年轻人中,不排除有一些人决心扎根农村,想在基层大干一番。但谁也不否认,许多人从一开始就把这当成进入公务员系统的跳板。

  选调生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也备受大学生青睐。

  今年起,我省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招考“并轨”,也就是说,按照选调生的标准条件和程序,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在村服务满2年后,经考核考察合格,方可录用为选调生。

  今年4月,多位参加面试的大学生现场与记者交流时表示,就是冲着“选调生”身份来的,只要能录用为选调生,在村里服务2年,吃苦也不怕。一位湖南籍男生说,自己更热爱学术,已经考取南方一所大学的研究生,但父亲坚持让他当公务员,只能硬着头皮来报名。

  为了专心备考,几天前,李敏辞去了干了三个月的临时工作,在那家公司,她是今年唯一的本科新员工。而现在,她在家专心备考,父母也提供了最大的支持:定点做饭,尽量不打搅。

  “期待能有个好结果。”这是这个家庭眼下最大的事了。(文中李敏为化名)(记者 马云云)

【编辑:王浩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