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西东兰发展铜鼓文化旅游 壮乡千年铜鼓重获生机

2013年10月27日 13: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广西河池10月27日电 题:壮乡千年铜鼓重获生机

  中新社记者 黄艳梅 杨志雄

  一面重达20公斤的铜鼓,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三弄瑶族乡三合村农民兰吉锋能用牙紧紧咬住,还能合着鼓乐一边敲打一边起舞。

  这段咬鼓绝技表演令近日到“铜鼓之乡”广西东兰县采风的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百余名书画摄影家报以阵阵喝彩。

  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一些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

  今年60岁的陈耀灵是东兰县享有盛名的“鼓王”,他收藏的铜鼓多达百余面,是目前中国个人收藏铜鼓最多的人。

  陈耀灵介绍说,广西河池沿红水河流域民众有在节日庆典、喜丧仪式中使用铜鼓的习俗。铜鼓在当地壮、瑶族人民心中是吉祥之物,是最神圣、最具威信的器物。目前全世界馆藏铜鼓2400多面,其中东兰县就有传世铜鼓612面,历史至少有2700多年。

  “令人心痛的是,在中国大炼钢铁时代和‘文革’时期,东兰县铜鼓曾遭受厄运,被当作‘四旧’砸毁破坏,我家的6面铜鼓就遭难于此。”陈耀灵说,自幼痴迷铜鼓的他下决心救护铜鼓。

  得益于老中医父亲的言传身教,陈耀灵依靠行医获赠百余面铜鼓,冒着“挨批斗”的风险把鼓偷偷藏于山洞里。他称,当地一些酷爱铜鼓的人亦冒险藏鼓。

  据中共东兰县委书记黄贤昌介绍,由于历史等原因,东兰县铜鼓曾遭到严重摧残,改革开放后逐渐兴起的现代都市文化又带来强烈冲击,当地铜鼓文化濒临消失。直到近几年,国家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东兰县铜鼓文化重获生机,国家文化部授予东兰县“中国民间铜鼓艺术之乡”称号,并把东兰确定为“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

  黄贤昌称,东兰县实施“生态立县,旅游旺县”战略,大力开发铜鼓文化旅游。目前,东兰县已建设三弄原生态瑶族铜鼓民俗村,红水河铜鼓风情村项目全面启动。当地还研制出音乐铜鼓,通过举办东兰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促进跨国文化交流与合作,致力建成世界铜鼓文化旅游胜地。

  据河池市政府官员介绍,铜鼓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和宗教于一身,是融多元性和独特性为一体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活态性、完整性成为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活化石”。2006年河池市“壮族铜鼓习俗”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面铜鼓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民族史。铜鼓已成为我的生命。”陈耀灵2006年开始筹建民间铜鼓收藏馆,为此举债500万元人民币。走进这位壮族收藏家创建的“东兰县民间铜鼓收藏馆”,自东汉以来多个历史时期铸造的130多面形态各异的铜鼓展列其中,其历史、性质、用途及民间传说、故事均有详细解说。

  他说,收藏馆2011年对外开放至今,已有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法国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及游客前来参观,不少专家对东兰深厚的铜鼓文化赞叹不已。

  陈耀灵说,目前他计划出版一至两本关于铜鼓文化的书籍,其子大学毕业后也回乡从事着相关工作,努力向世界推介铜鼓文化。

  对于农民兰吉锋而言,他因铜鼓走出小山村,成为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他告诉记者,他与村里瑶胞共同表演的《猴鼓舞》,已多次到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参加比赛和展演并斩获多项大奖,他很乐意去更多国家和地区传播这项民族瑰宝。(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