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一票否决”如何成为贬义词

2013年11月05日 13:04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烟酒销售指标”、“精神病指标”、“结扎流产指标”……近日,媒体曾盘点了近年来各地频现的“雷人指标”,这些指标本身设置就多不合理,还通过层层摊派,加在基层工作人员身上。另有一些指标,尤其是与官员相关的,本身设置并无问题。但完不成指标往往被“一票否决”,也引发人们讨论。知情学者透露,“一票否决”的地方乱象,已引起高层关注。(11月4日《新京报》)

  媒体早已披露,当下令人眼花缭乱的政府“一票否决”考核,主要呈现出两个异化取向。一是“一票否决”考核方式的过于扩张。迄今为止,中央红头文件中明确规定的一票否决项,只有计划生育、社会综合治安与信访、安全生产等几项,但在一些地方,甚至连打击黑车、黑网吧都被套上“一票否决”的帽子;二是某些“一票否决”考核的提出只是为了表明决心和态度,因为没有后续的考核方式与真正的组织部门介入,最终就只能是不了了之。无真正问责之下,自然就无真实的治理。这方面最突出的,可算对环保治理的“一票否决制”。

  毫无边界抑或徒有形式的“一票否决制”从哪里来?它们显然都不是现代行政所需。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健康的行政体系,如果官员与行政人员都能依照法定程序办事,多数情况下应该不存在太多治理难题,并不需要用“一票否决制”来强力助推。正因为如此,那些似乎毫无约束的“一票否决制”,对应的更是上级政府部门掌握了过多的评价权重。对官员与下级部门的考核,原本是行政考核与公众评议的共同结果,但当下的民众评议渠道显然不足,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为了展现部门权威,各种“一票否决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下级部门身上,进而倒逼他们去弄虚作假。

  由此不难得出,泛化的“一票否决制”,本质上还是过重的行政考核与官员对上负责制,对此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如围观者所见,官员不会对下负责本已是我们社会运行中的顽疾,“一票否决制”则只会愈加助长“唯上病”,让造假与不踏实工作的行为弥漫开来。所以,要医治过多的“一票否决制”,就必须在行政考核与民众评议中找到一种平衡。努力降低前者的比重与做实后者的点滴累加,当官员的去留与做得好不好不再是上级部门说了算,民众也能成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参与者,“一票否决制”当会减少,因此形成的共同体也当土崩瓦解。

  一再出现于新闻纸上的“一票否决”,理当引发更大力度的重视。一些省市对此已在悄悄地行动,大力压缩“一票否决制”的使用范围,这当然值得肯定,但仍然不属于顶层的制度性纠偏。新闻中说,“如何科学设置和规范‘一票否决’?中央组织部等已着手调研。”这是更大的利好消息。希望在中组部的调研之后,对于“一票否决制”的使用范围与罚则能有明晰规定,更希望,这也能成为一次拓宽民众评议与监督权的契机。制度设计者对此不能只有长期的说辞,而少有具体的落实与兑现。(王 聃)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