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候鸟族"房屋置换成画饼

2013年11月05日 15:4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每天上下班时间,就占去一天的六分之一,如此候鸟族的生活状态可想而知。

  现实中,亦有不少候鸟族正寻找各式各样的办法,以改善疲于奔命的状态。这其中既有现实主义的以租养租,亦有单位提供宿舍的理想。

  房价高企的现实下,究竟哪种方法能够切实解决“候鸟们”的困境?昨日本报推出《悲催的“都市候鸟族”》报道后,许多候鸟一族与“前候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以租养租

  “出租城里的房住到城外,兴许还会赚钱”

  买的房离工作单位太远,换房又要损失大笔交易成本及税费,这往往是“候鸟族”最无奈的一环。不过,也有人愿意重新当回租客,他们将自己的住房出租,再到单位附近租住,用“以租养租”的方式,降低上下班劳顿的辛苦。

  毋庸置疑,“以租养租”是解决候鸟生态最为简单的方式,只不过放弃自己的“安乐窝”,对于许多刚刚买房没几年的年轻人,仍要付出许多“心理费用”。

  罗先生(原“候鸟族”,靠以租养租方式摆脱候鸟生活):候鸟我当了三年,其间开车、坐车、骑车我都试过,实在坚持不了。老婆上班也很辛苦,最后我们一合计,干脆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再到城里租一套,以租养租。

  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身边不少人劝我,说租房的各种辛苦。这些我也都明白,但是租房很灵活,条件差就换一换,抱着这样的决心,我跟老婆就开始踅摸房子。一开始还很谨慎,大概一个月后,我们就搬家了。

  租房的地方在西城区,交通很方便,就是租金贵一点,一个一居室就要4000多元。我家的两居也很顺利地租出去了,当时3000多元。我每个月要贴补几百元,但是要是把原来开车的开销算进去,其实并没有亏很多。如果你要是出租城里的房住到城外,兴许还会赚钱。

  就这样,我们租房也租了三年多了,一直没有碰到什么大问题。反倒是平时出门方便了,各种生活配套设施,都比原来家里好很多。这两年虽然租金上涨,但两边的涨幅差不多,我家甚至还高一些。我一直都是每月不到1000元的贴补额度,完全可以接受。

  除了租房,网上我还看到一种所谓“换房”的形式。就是房子不买卖,但两个家庭换房住,也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我觉得这个形式比租房好,但操作难度大。一来换房不涉及租金,中介没法拿中介费,所以没人会主动帮你做第三方信息提供;再者两个家庭互相不认识,信任的建立很难做到。所以看来看去,网上都是讨论的多,施行的少。我觉得政府完全可以搭建一个换房平台,由建委等相关部门,去规范“换房”这件事。

  员工宿舍

  “单位给报销的车钱快赶上房租了,不如提供个宿舍”

  近年来,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发展迅速,曾经有专家建言,应该在公租房建设过程中,增设“宿舍楼”,解决刚刚大学毕业的工薪族的住房问题。

  2010年,山东省济南市公布实施的《关于开展公共租赁住房试点工作的意见》中,亦有建设“集体宿舍”的条款。

  据媒体报道,该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曾表示,集体宿舍可考虑和每年用人量较多的单位合作,新就业职工通过单位提出申请后,再集体报名,审核通过后,可以安排住在同一个集体宿舍。

  不过,类似意见并没能得到相应推广,曾经是绝大多数人解决住房唯一途径的“单位宿舍”,如今真的没有市场了么?

  王雷(IT企业员工,工作3年,与同学合租,期盼单位能提供单身宿舍):我从大学毕业,就跟同学租住在西南三环。一开始图房租便宜,离工作单位也不远。结果毕业没一年我就跳槽了,曾经想过换房租,但一来跟同学住还是方便一些,二来自己租成本也会增大,就这么拖到现在。好在现在地铁开通了,比原来上班轻松很多,原来是公共汽车加地铁,更郁闷。

  像我这种干IT的,加班是常事。我们单位有个规定,晚上九点半以后回家,或者每天早上七点以前到岗的员工,可以报销打车费。这个费用没有封顶,也没有次数限制,基本全靠员工自觉。

  我一个月大概要打10次车,涨价以后,大概每次要六十多,一个月就是六百到七百。比我房租也便宜不了多少,有一次跟同事吃饭聊起来,我们就在开玩笑,单位对我们这些年轻单身“码农”真大方,一个月报销车钱快赶上房租了。

  我问过跟我类似企业的朋友,基本都有这类报销规定。说白了就是为了让员工能踏踏实实加班,企业愿意支付一定的交通成本。可这个成本到底有多高,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好算过。我们一个项目组的人,有四五个跟我这种情况。那一个月企业光为了我们几个打车,就要付出两三千的成本。如果企业在我们单位附近租一些房子,低价租给我们,或者让我们在加班那天就不回家,当个临时旅馆,会不会反而省下一笔钱?我觉得这买卖值得琢磨。员工宿舍又不是饭馆服务员的专利,大企业一样可以为年轻员工设宿舍啊。何况上地、西二旗这边的IT企业很多,还有百度这种大企业,如果大家合伙盖个宿舍楼,不是皆大欢喜么?

  企业自建

  “自建房能不能轮上基层员工,让人没信心”

  2013年10月23日,北京发布《关于加快中低价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设的意见》,其中的第二条“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机构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将自有用地用于自住型商品住房的开发建设,或者将尚未进入销售环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转化为自住型商品住房建设项目”,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企业自建房能否因地制宜,将住宿和工作结合得更为紧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人们对于另外几个问题更为关心——到底谁才有能力自建住房?企业基层员工,真能享受“低价位自住型商品住房”的实惠么?

  李莉(丈夫的企业将在北七家附近组织“团购房”):今年六七月份的时候,我老公单位传出来今后要迁址,办公地点要迁到北五环外的“未来科技园”。他们单位还宣传,为了解决员工住房问题,在那附近有一个团购住宅项目,只针对今后在“未来科技园”落户的企业。

  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们还挺高兴的,因为我曾经有个朋友就参与过类似“团购”,价格虽没有保障房那么便宜,但比市价还是低了不少。我们也讨论了,如果团购的房子价格合适,可以搬家过去,毕竟我单位就在北四环,还算合适。

  可一打听价格后,我们就有点儿傻眼。2万多一平方米的单价,多数都是大户型,基本300万起步。这个价格比周边其他商品房还高,对于我们这种刚工作几年、收入又不高的家庭,根本没法承受。

  听说团购的房是精装修,所以价格比较高。我觉得这种思路就不正确,如果是为了解决企业员工的住房问题,还是应该把档次稍微降低一点,价格降低一点。否则这种精装修的房子建起来,到底是解决领导的住房问题,还是解决员工的?最后结果是我们买不起,还得去附近租一套房,岂不是更郁闷?

  我也明白,这种团购房不是真正的“自建房”,所以开发商是以挣钱为目的的。但真正的自建房能不能轮上我们,更让人没信心了。

  所以说来说去,靠别人不如靠自己,要是有钱的话,就不会纠结这些有的没的了。

  追问

  以房换房

  缘何销声匿迹

  早在十多年前,房地产市场就曾有过解决“候鸟”状态的尝试——房屋置换。

  所谓房屋置换,是置换双方通过协议约定,直接通过交换房屋产权并补足差价的方式进行房屋交易。这种交易方式不仅可以让交易者获得更适合自己的住处,也可以减少房屋交易中的税费。按照相关规定,房屋置换过程中,只有两处房屋的差价部分需要缴纳契税。这比先卖房、后买房的方式,无疑可以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00年1月,北京市曾举办首届房屋置换大会。在2001年举办的房屋置换大会上,更是有上万人登记、数千条房屋置换信息。

  然而这种房屋交易形式,却随着房价的上涨销声匿迹。记者昨日致电多家中介机构,其工作人员均表示很少听说“房屋置换”,也很难为客户提供相关信息。

  “找一对能看上对方房子的客户,确实比较难,这种方法效率太低了。”一位中介工作人员表示,“置换”听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困难。尤其房地产市场选择繁多的今天,想找出“看对眼”的客户,难度很大。即便能找到两厢情愿的房屋交易者,后期交易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如其中一方对房屋估价不满,无法确定差价如何补足等。

  对于希望拉近上班距离的上班族而言,“置换”的难度也不比购置新房更小,毕竟动辄数十万的差价,比十年前“房屋置换”推出时的房屋总价还要高出许多。

  与此同时,“房屋置换”推出时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政府部门组建的信息平台,并没有如十年前所预期般建成,依靠民间力量进行此类流转,其最终破灭也就不难想见了。

  由此可见,房屋置换与“换房居住”一样,虽然能够解决候鸟族的居住问题,但缺乏利益驱动和诚信平台,最终仍是画饼一张。

  主笔 吴楠 插图 宋溪

【编辑:王安宁】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