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城小站”的故事:长城的存在源于你的爱护

2013年11月10日 19:4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长城的存在源于你的爱护”——“长城小站”的故事

  张俊每周末都会和他的“站友”们去一次长城。他们去的“长城”,可不是游客经常光顾的八达岭长城,而是断壁、残垣、碎石,甚至是常人不屑一顾的破砖墙。

  “真的被震撼了。”这位出生于长江之南的“北漂”告诉记者,他对在中国北方蜿蜒万里的长城的热爱,恰恰是因为多年前看到了长城的残破。

  1999年,张俊和十几个来自五湖四海的“长城迷”组建了一个名为“长城小站”的志愿者团队,还建起了网站。如今的“小站”已经发展为有两、三百人的队伍,从IT精英,到海归会计,再到高级工程师,这里有报社的编辑,也有供职于文物局的公务员,有年过古稀的老者,也有帅气的“洋小伙”,还有因“小站”而结缘的年轻夫妇。

  起初“小站人”的活动只是一起爬长城。但是慢慢地,大家发现,一路上看得越多,越觉得“有了些责任”。

  不同于普通的户外团队,“小站人”一路走长城,也一路拍长城。他们会拿着一些十几年,几十年,甚或上百年前拍摄的长城老照片,一路寻找当时的拍摄地点。然而有时,他们却发现眼前的长城“风光”不再,要么变得破败得“灰头土脸”,要么是被翻新得无比山寨。

  “那种心情很复杂”,小站人“野人老J”说,找到当年出现在老照片上的景色让人振奋,有种“置身历史之中”的感觉,但当发现眼前的长城已变得惨不忍睹时,心中又是莫大的遗憾。

  强烈的视觉反差,让“小站人”想到,要尽可能多为长城拍照,用影像记录长城,留存更多的信息。

  “作为建筑,长城早晚会从地球上消失,我们希望尽可能地把长城的时间延续地长一些,”张俊说。

  于是,“小站”成立了考察队,他们很业余,但也很执着。除了实地的拍摄,他们也请来专业老师做考察指导,利用业余时间跑图书馆查资料。

  到现在,他们已经在网站上分享了自制的长城地图,长城铭刻(碑刻)数据库,图片库,文献库,以及积累上万的GPS数据点。

  考察中如果发现长城遭受破坏,“长城小站”的志愿者们会通过照片等影像资料取证,通过官方文物保护部门进行干预。

  然而在他们看来,仅仅把长城记录下来,还远远不够。

  “长城的存在源于你的爱护”。这句话印在了“小站人”的宣传飘带上。他们在长城上捡垃圾,在长城脚下种树,希望能唤起大家保护长城的意识,尤其是那些住在长城身边的居民们的意识。

  “老乡不知道那是长城,都以为长城就是北京的八达岭,”张俊说,“小站人”2004年一次走进长城旁一个偏远山区的村庄,发现那里的人们一直不知道身边守着长城。

  “有村里的小孩从长城的墙缝里挖‘小蝎子’,然后卖给收药材的。”张俊震惊之余也明白了,长城需靠老百姓自觉去保护。

  于是,小站里有人提议办一个“家在长城边”的活动,要让长城边的老百姓也参与到长城的保护。大家AA制花钱制作了长城宣传册,小卡片,发给老乡们,并给他们拍照,让他们与平日熟视无睹的长城合影,告诉他们那就是让中国人骄傲的万里长城。

  “小站人”还发动亲戚朋友为在河北长城边的小学捐书,捐文具,组织志愿者给山里的孩子们讲长城的故事,策划征文比赛。

  发起助学活动的“千里”说,“小站”已经走进了13所小学,新的目标是要把长城沿线的学校串成一条“珍珠链”。

  “在这个过程有了志愿者们也有了额外的收获,我们和长城边的人有了共同话题,有了接触和交流,不再仅仅是路过的旅行者,”“千里”说。(记者袁全、贾钊)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