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厦门八年建成184个“美丽乡村”

2013年11月14日 13:29 来源:厦门日报 参与互动(0)

  八年来,我市以旧村改造、老区山区建设为抓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使农村“旧貌”换“新颜”。同时,注重机制创新,在项目的规划、实施、管理,以及借助新农村建设提升基层组织自治能力,打造机关青年干部历练平台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探索。今日,请随本报记者一起深入基层,一睹我市农村新面貌。

  [机制]     

  ●全国首创四位一体农村公共设施考评机制,即月考评——影像存证——媒体逐村公示——年度考核奖励,将已完成改造建设村庄的村容村貌纳入常态化考评范围。

  ●我市自2006年、2008年分别启动旧村改造、老区山区建设工程,建立竞争性以奖代补等工作机制,鼓励扶持基层民主自治迈上新台阶。

  [数字]  

  ●8年完成184个村旧村改造、老区山区建设工程建设,占农村规划保留村居总数的88%;受益人数达38万人,占农村规划保留村居总数近85% 。集美后溪,同安洪塘、汀溪,翔安新圩、内厝等5个镇的所有村居均已完成建设。

  ●平均每村配置道路6公里,排水管沟8.6公里,路灯103盏,垃圾收集点10个,房前屋后硬化1.14万平方米,篮球场3个,健身器材3套。

  提及岛外农村,过去往往意味着落后和艰苦。但是,如果您现在深入到岛外的部分农村去看一看,结果也许会令您大吃一惊——平整洁净的村道纵横交错,坚固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绿意盎然的街心公园韵味十足,保存完好的文化古迹令人流连忘返。井然有序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完美融合于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之间,村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再上新台阶。

  八年磨一剑。回溯我市旧村改造、老区山区建设工程的历程,从2006年首个村的破冰之旅,到如今的稳扎稳打、一路前行,归根结底是从一而终、始终坚持的结果。在外界的质疑声中,我市主管部门走出了一条“创新性机制先行,以群众自治参与为核心”的因地制宜建设道路。

  缔造美丽厦门,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今日的厦门新农村,以耀眼的新貌和强劲的生命力扮靓鹭岛。

  提高自主性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漫步在翔安区内厝镇的莲塘村,绿树成荫,山环水绕……如今的莲塘,是远近闻名的“省级文明村”。作为2006年旧村改造的首批重点村,莲塘的改变,无处不体现着村民自己的意志。三横三纵的环村水泥路,是村民们自己规划设想的;翻建村中的古庙、古迹的经费,是每家每户自发筹措的,“村子要怎么建,我们的意见占了大多数。”莲塘社区书记林水簿自豪地说。

  无论是规划还是实施,新村建设的过程中,处处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2006年,全市旧村改造工程启动前,市区两级新村办深入农村一线广泛征集意见,形成了符合厦门农村实际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程”项目库,涉及村内道路、路灯照明、室外健身设施、篮球场、房前屋后硬化以及垃圾收集点等共计十二大类,共25个细项。市新村办每年对项目库的所有项目分别确定包干补助标准,实际若有超支,财政不予包揽,资金由群众自筹。自己的村子自己建——这不仅充分尊重了村民自己意志,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建立起了注重效率、节约办事的原则机制,推动村民自然地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

  在莲塘村自建的过程中,还处处体现着企业共建的影子。柯依达工贸有限公司出资43万元,无偿帮助村里种树、修路,建体育场所,即将建成的莲塘民俗文化广场也同样有企业捐赠出力。为了鼓励村民认真自建,有关部门还使起了“激将法”——经常组织周边村民前去参观体验别村的建设情况。如今,莲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硬化路面7200米,建成排污管道6000米,完成了村中池塘的全套景观建设,100盏路灯照亮了村民们的归家路。

  莲塘的“变身”仅仅是我市旧村改造、老区山区建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数据也许能更好地说明问题,8年来,市、区财政共投入12亿元资金,建设道路1100公里,排水排污沟(管)1600公里,路灯1.9万盏,垃圾收集点1789个,房前屋后硬化210万平方米,篮球场506个,健身器材616套,休闲场所53个,全面实施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的同时,还解决了25个市政供水管网无法覆盖的老区山区群众的安全饮用水问题。

  创新建设机制

  竞争性以奖代补取代“大包揽”

  在马巷镇何厝村,新建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村民的房前屋后井井有条。“我们小时候哪见过这样干净的路,现在,我们的下一代就见到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村民感触颇深。

  都说创业难,守业更难。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上,设施建设难,但后续管理更要跟上。为此,我市创新性地建立起了竞争性以奖代补机制——2008年出台了《厦门市镇、村环境卫生管理考评办法和考评标准》,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月考评、影像存证、媒体逐村公示、年度考核奖励”的四位一体农村公共设施考评机制,将已完成改造建设村庄的村容村貌纳入常态考评范围,每月由专业考评机构入村考评,并在《厦门日报》等媒体公布考评结果。每年年底,市新村办根据各村全年考评分数,按照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对号入座,获得前三个等级的村庄给予相应的以奖代补资金,用于村庄的环境管理经费补助,不及格的村则给予通报批评。在创新机制的激励下,何厝村等一批先进村在评比中连年胜出,村庄管理也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我市继续扩大竞争性以奖代补的杠杆作用,开始发动群众建设一些受惠面广但项目个性化强、难以事先量化衡量的公共服务项目,重点扶持村民利用闲置空旷地、大榕树等资源建设休闲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具体来说,就是由村居、村民先行筹集钱物,开展建设,全市每年组织一次评定,对具有较强实用功能、成效好的项目按照10万元和15万元两个等级给予奖补。目前,全市已对53个休闲场所实施以奖代补激励。

  美丽乡村离不开优美的环境和发达的经济,更源于乡村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在机制的鼓励下,健身娱乐已经完全融入村民生活,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成为我市创建国家、省级生态文明村的主要硬件支撑,缔造出了垵炉、莲塘等一大批国家、省级生态文明村。

  打造锻炼平台

  干部驻镇包村提升自我

  新农村既是项目建设的平台,也是我市干部锻炼的平台。2006年至2008年,市委组织部主导建立干部工作队驻村制度,即每年安排一个市直部门和一个企事业单位与重点村结对帮扶,并抽调2名干部驻村。两年后,机制再度进化——采取“驻镇包村”的形式,抽调科处级干部到镇街挂实职,同时每人各包一个村,支持新农村建设等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

  几年来,市级共下派6批、318名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帮扶干部进村入户,搞调查、作动员、帮协调,和群众“博感情”,为基层办了大量好事、实事,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赢得村民的普遍好评,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干部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提升了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