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国公共历史会议开幕 专家担忧公众不辨正野史

2013年11月14日 15:18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普通百姓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电视等新途径接受历史知识的传播。尤其是像易中天、纪连海这样的当红史学传播明星,更是受到了人们的追捧。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首届全国公共历史会议今天上午开幕,聚焦的便是如何让历史学更普遍、更科学地走入寻常人的生活。

  如今在微博上聚集了相当数量的史学爱好者,尤其是一些民间“史学家”,更是吸引了大量的粉丝。从这些民间“史学家”口中传播出的历史,到底是正史还是野史?是史学还是史料,也正成为专家们热议的话题。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耿元骊从微博上检索出了26个含有“历史”或“考古”等关键词的昵称,总粉丝量超过了1000万,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历史袁老师”“@新浪历史”“@历史一问一答”,粉丝量分别为290万、115万和67万。

  此外,近年来社会上还出现了一批原本非职业历史学者,但他们却以历史写作为爱好,经常性地活跃在电视讲坛上或网络博客里,传播他们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

  耿元骊列出了目前微博上活跃的诸如“@北京杨博”“@袁腾飞”“@孔庆东”等29位名人,他们总共拥有2800万粉丝。“然而,这些作者对历史的见解、观点并不一致,水准也有高低,但他们基本没有在历史学专业发表平台上,采用严谨学术规范发表过有关史学的学术论文。”耿元骊说,现在的情况是,非职业历史学者的“公共历史”传播最广,受众量也最大,相反,职业历史学者在微博群里的受众量最小。因此,受众量的多少与学术含金量并不画等号,这或许恰是目前公共历史传播领域一个相当大的困惑。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姜鹏说,大众从电视、网络听来的许多故事、猎奇,应当有一个去伪存真的再加工,史料并不等于史学。从目前来看,在媒体上当红的民间“史学家”,他们想讲什么,而大众又愿意听什么,是很值得研究的,必须要让大众明白的是,历史不仅仅是好听的故事。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