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民晚报:遗体捐献为何也“事难办”

2013年11月15日 16:39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一个人志愿在身故后捐献出自己的身体,以供医疗或科研教学之用,这样的善举应当得到善待,而不该带来伤害。遗憾的是,伤害还是发生了。22岁的湖北枣阳小伙张琪身患白血病,在武汉就医,他在病危之际致电武汉市红十字会,希望登记捐献遗体,却被告知不提供上门服务。

  不提供上门服务,听起来有些耳熟。前段时间,也有银行要求身患重病的老人必须本人到场办理手续,最后靠救护人员才将老人抬到银行。当然,与银行相比,红会至少还允许亲属代为领取捐献登记表。然而,操作上的机械化和缺乏人性化,仍然体现无遗。

  按照红会方面的解释,虽然规定捐献人可以要求登记机构上门办理,但武汉红十字会是湖北省内唯一一家可以接受遗体捐献的机构,实际工作人员只有14人,办理捐献的工作人员仅一人,目前通过招募志愿者帮忙接受咨询。

  这说明,现有的为遗体捐献提供的服务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现实是,我国遗体资源非常稀缺。据权威部门统计,每年有30万人在等待器官移植,可只有1万人能够完成移植,主要原因是器官捐献率极低,中国肝肾等大器官的供需比例在1:30左右,而这一数字在美国为1:4。

  因此,愿意将身体奉献出来的志愿捐献者弥足珍贵。在人们的想象中,既然遗体资源如此稀缺,一旦出现捐献者,相关机构应该尽一切可能提供服务,让其满足心愿,在离开人世时少一个遗憾。但现状却令人疑惑,一边是需求庞大还要苦苦等候,另一边却是人手不足不能提供上门服务。资源稀缺,却受不到重视,也看不出珍惜,何其矛盾。

  很多志愿捐献者都是病人或老人,让他们为了办手续来回奔波,身体吃不消,精神很疲惫,一些原本有捐献愿望的人因此打消了念头。相关机构纵有万般难处,也该多为这些志愿捐献者想想,多为躺在病床上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想想,多做些工作,多想些办法,而不是遇到问题就两手一摊,作束手无策状。

  志愿捐献者居然要“求人办事”,不由让人联想到一些机关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主义作风。在“反四风”的大背景下,红会作为一个带有官方色彩的公益组织,应该在提升服务水平、维护公信力方面多下功夫,检讨自身有没有犯官僚主义的毛病,只求管理方便,不顾服务对象的需求。摒弃管理思维,多些服务意识,优化分配资源,在流程和手续上体现人性化,在实际操作中践行人道主义精神,不仅是遗体捐献服务中应当做到的,在其他公益事业中也应始终坚持。(纪 玉)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