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个单独家庭讲述“单独两孩”政策带来生活拐点

2013年11月17日 08:29 来源:浙江在线 参与互动(0)

  昨日朋友圈里,最热的话题,逃不过一个词:单独两孩。

  “怎么样?要不要再生一个?”

  “你成土豪,我就给你生一个。”

  类似的你问我答,正在越来越多的单独夫妇之间“拷贝粘贴”。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这颗将许多家庭的未来计划砸出涟漪的石子:

  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国家政策动起了真格,那么究竟有多少人会动起来呢?昨天,我们走上杭城街头,随机采访了50名20~40岁的年轻人,结果如图。

  似乎与想象中政策出台后的蜂拥而至不同,现实的压力已横在面前。

  曾准备赴港生子的大龄妈妈:

  不让女儿独自承担未来压力

  探访者:许卓(化名),女,38岁,已有一个8岁的女儿。

  许卓是杭州人,独生女,从小她就憧憬着有个姐姐或妹妹。

  5年前,当自己的女儿三岁时,她想生二胎(老公为非独)的愿望如此强烈:甚至连做梦都梦见自己又怀孕了。她说,自己曾经跟老公商量去香港生二胎。“当时一系列流程都打听好了,比如怀了孕去香港不用坐飞机,可以在上海坐火车到深圳,直接过境坐地铁到香港;生完宝宝回来,可以包下火车一个小间,这样就不会打扰宝宝了。”

  本来都快成行了,但后来考虑到自己在国企工作,很有可能会有影响,老公的公司也是杭州知名民企,也有可能受牵连,只好无奈放弃。

  在她看来,想生二胎也是为了女儿好:“有段时间我妈骨折,我爸住院,我真心感觉一个人管不过来,要是有个兄弟姐妹多好啊,我不想我女儿一个人以后也这样累,又要上班又要管小孩还要管两个老的。”

  许卓说,那段时间,她还动过去美国生的念头。但一打听,费用吃不消。

  昨天,在许卓38岁的时候,她终于等到了“单独两孩”启动的消息。“虽然来得晚了些,但终于有了实现愿望的契机。”许卓说,这个二胎,她是生定了。

  不想当金丝雀的85后辣妈:

  生个女儿,也是为了解放自己

  探访者:关珍(化名),26岁,全职妈妈。结婚3年,儿子3岁。

  接到记者电话时,关珍说自己昨天已经第一时间向老公表态:立即备孕。

  关珍大学没毕业,就和老公结了婚,当时老公正在美国读书。

  没想到半年后意外怀孕,关珍也就放弃了找工作的念头,专心在家保胎生孩子。儿子出生后,她更是当起了全职太太,生活的中心只有儿子,连家门都很少迈出。

  “我根本没想这么快生孩子,太麻烦了。我肯定不会再生了,婆婆逼我也没有用。”关珍说,这是当时她的想法。

  谁能料到,这次婆婆还没开口,老公也不赞成的,但关珍非常坚持,要生二胎。

  “老公回国后,就一门心思在工作上,家里就剩下我和儿子。儿子的世界里,每天都是和妈妈在一起,连个小伙伴都没有,太孤单了。”说到这里,关珍一脸心疼,她能体会,只有一个人的童年,确实寂寞。

  她说,她想再生个女儿,相差3、4岁最好。“那时候儿子也懂事了,会照顾妹妹了,两个人相亲相爱,多温馨。”关珍憧憬着这一切,所以再次怀胎十月,身材走样都无所谓。

  事实上,她也是有私心的。为了家庭和孩子,她基本与社会脱离。“我现在还算年轻,可是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还有没有工作的能力。所以我想让两个孩子有所依靠的时候,我就可以全身而退,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困在笼中的金丝雀,期待着未来的女儿,带给自己生活的拐点。

  曾经满心羡慕的他:

  我不想把一家人都套进去

  探访者:劳峰(化名),男,32岁,已有一个4岁的女儿。劳峰是独生子,她老婆为非独。

  2009年夏天,劳峰有了自己的女儿。初为人父,欣喜辛苦兼而有之。那时,他有些羡慕双独的家庭,可以再生一个。但是现在,有了政策做支持,但他却步了:“我们不生了。”

  原因很简单——他说,经济条件受限是关键。现在家里的房子不是很大,再生一个,家里还要多好几口人,住房成问题。以目前的状况来看,短时间内也不太可能换大房子。

  其次,没人帮着带孩子。4年前,他的妈妈可以帮着一起带孩子。可是去年,妈妈生了一次病,现在不能再做劳累的活了,“再生一个出来,肯定要拖累她。我不想再生一个孩子,把一家人都套进去。”

  老婆的态度也很坚决:“一个够了。我把这一个教育好,多为社会作贡献,要是再生一个出来,我没有这么多精力管孩子,教育得不好反而成了社会累赘。”本报记者 杨茜 陈伟利 本报通讯员 杨渐/文 梁津铭/制图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