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峡两岸专家共话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13年11月17日 19: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11月17日电(刘辰)探讨历史文保区发展理念、发布历史文化资源应用软件……本周末,来自海峡两岸的名城保护专家共话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论坛上,安卓系统的平板电脑APP应用软件“西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手册”正式发布,市民可以通过软件了解本地所有文物保护单位的地理位置、图片、文字介绍等信息。

  作为首都中心城区之一,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尤其是历史遗存数量大、种类多。全市共有国家、市、区三级文保单位1017处,西城区占了总量的18%。

  论坛上,海峡两岸的专家探讨该如何更好展示历史风貌,如何能让文保区内的居民享受更好的生活。

  来自台湾的建筑师徐裕健介绍了台湾三峡、深坑、剥皮寮等历史老街保护案例情况:通过发掘与塑造“历史场域”、追求“另类空间创意理念”、抢救即将消逝的传统工艺、保存无形文化遗产、呼吁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等方式,体现“地方小镇”的人文环境特质。

  大陆专家也将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的修缮改造情况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讨论。

  文保专家把脉烟袋斜街修缮

  烟袋斜街是什刹海文物保护区内一条有着800年历史的古老小街,同时也是北京市唯一一个入选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街区。自清光绪年间以来,烟袋斜街一直以反映京城文化特色、突出民间风俗人情的商业特点而闻名。随着什刹海景区的发展,烟袋斜街也慢慢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商业氛围,在延伸地带(前海东沿)近300米范围内,已有商户近70家,林立于弯曲狭长的青石街道两旁,古朴的店面和招牌烘托古老的市井文化,营造出一条旧时的繁华街市。

  修缮原有建筑、恢复四合院布局、再现老北京街区传统建筑风貌……论坛上,大陆文保建筑专家介绍,经过研究、论证,当地确定了以不拆建前提下、最大限度恢复老北京街区传统建筑风貌的方案。改造中,有人质疑:街区的开发与利用是否会影响保护呢?对此,古建专家认为,历史文化名城、名街与古建筑不同,古建筑要严格保护原貌,而历史街区是百姓工作、生活的地方,可以进行保护性的修补。

  在专家提议下,烟袋斜街除了沿用传统建筑构件、建筑符号等方式外,还在改造中对沿街65户商户4800平方米建筑立面进行修缮,采用老旧墙砖切片贴面的做法,再现了老北京传统的青砖灰瓦的建筑风貌。

  烟袋斜街因经营烟袋烟具、文化产品而闻名,历史上有“小琉璃厂”之名。近年来,随着烟袋斜街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与恢复,街区将传统业态与现代业态相结合,保留了烤肉季、庆云楼等传统老字号。街内既有烟袋、烟具、服装服饰等传统商业展卖,还引入现代时尚元素,通过高端文化业态引领、品牌塑造,增加了个性化商品设计展卖,经营内容逐步向特色发展。如北京好礼等台湾原创设计概念馆相继在烟袋斜街落户。烟袋斜街还有个特殊的邮电所,业务柜台采用清代邮局的“格眼柜”,店堂高挂“大清邮政官局”匾额,还展示了各种实物陈列及图片,细数从大清第一邮务支局发展到延庆榆林驿站的繁荣景象。

  烟袋斜街的保护不是单一的保护,无论是总体设计还是专项设计,都侧重于区域的整体保护,避免了破坏性的“旧城改造”。其中人口疏解和腾退的问题尤其广受关注。

  实践中,西城区以烟袋斜街为重点,按照居民自愿腾退的原则,适度疏解一部分人口,开展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保护修缮模式的探索,分步实施了保护街区传统风貌、先后对街道内的水、电、气线路进行改扩工程,街区全部采用中国黑花岗岩进行道路铺装,与传统灰色立面协调,突出古街效果。同时,针对居民低洼院进行了铺装改造,改善居民居住密度,使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得以传承,使历史文化名街烟袋斜街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下运作,把富含历史文化信息及城市记忆的历史街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设计师支招杨梅竹斜街改造

  杨梅竹斜街作为贯通大栅栏、琉璃厂两大文保区的连接线,正在将两条“岁数”加起来超过千年的老街合璧,使其历史风貌一气贯通,形成了一条1.5公里长的北京最长步行街。这里曾书局林立,近现代引领国人追求新知的许多书籍诞生于此;诸多文化名流在这儿留下足迹,梁诗正、沈从文、鲁迅、郁达夫或寓居街内,或是往来常客;老北京“八大楼”之一的泰丰楼旧址就在这里,旧京四大商场之首的青云阁也坐落在街边。

  复原旧时风貌、修缮名人故居和会馆、铺设老砖瓦步道……在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过程中,西城区彻底废除了危改带开发的拆迁模式,遵循‘真实性保护’原则,将胡同原住民连同建筑一起保留,让胡同原有的韵味得以传承下去。

  在设计师的创造下,杨梅竹斜街东口附近青云阁的门脸前,将有一块由碎瓦拼成的步道。步道上,不仅用不同颜色的瓦片拼出了青云阁大楼的外貌,还会拼出遒劲的“青云阁”三个大字,让游人至此兴味盎然。此外,施工方将利用现有的废砖旧瓦补砌台阶,形成更舒适的踏步平台,还用它们加砌街道的绿化花池、公共长凳、入户地灯等,既废物利用又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

  民国时期,这条不足500米的巷子里,云集了世界书局、正中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等众多当时叱咤风云的出版机构,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13年内,这些书局旧址都将陆续完成修缮,老街也将重现书局林立的特有风貌。

  杨梅竹斜街从来就不乏文人墨客的光顾,许多名人的旧居都将在这次修缮中重生。梁诗正故居、酉西会馆等都将作为修缮的重点,据了解,施工将在遵循原汁原味保护态度的基础上,将注重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历史故事,探索一种与现有居民生活并存的保护修缮模式。

  杨梅竹斜街是西城区最早进行腾退改造的街巷,大栅栏琉璃厂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1700户居民中有529户选择迁出,1171户“老北京”留下来,占将近7成。对于留下来的原住民,西城区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合并聚居的办法——平移试点,也就是把零散留在大杂院中的居民,合并到一处院落居住,富余出的地方,一部分将建设公共设施,包括便民菜站、公厕等,另外20多座院落则引进以文化创意为主的商业,比如设计师的工作室、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以及“北京人家”。

  此外,杨梅竹斜街按照各种不同历史文化及景观元素进行排列组合,对立面修缮、路面铺装、景观构筑物、城市小品、景观灯具、垃圾箱、座椅,植物种植等进行设计改造,结合文化元素的铺装方式,通过特殊的设计勾勒出建筑古朴外貌,把历史记忆编入景观中,在保持杨梅竹斜街原汁原味特色的同时植入了新的活力。

  据了解,北京市共有国家、市、区三级文保单位1017处,位于西城区的就有181处,包括皇家园林、祭祀场所、王府、衙署、会馆、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建筑、传统民居、老字号商业建筑及宗教建筑(寺庙、宫观、清真寺、教堂)等。目前,西城区初步确定了以“名城、名人、名业、名景”为核心的“四名”保护理念体系,基本形成了宏观层面“文道建设”统领、中观层面“指挥部”协调推进、具体项目“建设主体”实施示范的良好工作态势,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截至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占全国的3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西城区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开展庙会活动、祭祀先农文明礼仪展示、端午节系列文化活动等。大栅栏地区还利用北京设计周的机遇,引入海内外前卫设计师,将各种门类的设计创意、活动、展览、艺术装置植入到传统城市肌理中。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